教案在书写的过程中,我们务必要注意文字表述规范,教案是帮助活跃课堂的关键,对于它的制定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以下是美篇巴巴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高中音乐鉴赏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高中音乐鉴赏教案篇1
一、学习目标
(一)聆听《锦鸡出山》、《滚核桃》及《童谣》,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想象乐曲所表现的生活内容,了解乐曲的表现方法。
(二)在感受乐曲的音乐情绪,理解乐曲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掌握“打溜子。
(三)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演唱部分《锦鸡出山》的节奏谱及《童谣》的旋律谱,注意北京方言的发音特色。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聆听《锦鸡出山》、《滚核桃》、两首轻锣鼓音乐,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理解音乐内容,引导学生参与打击乐合奏、演唱节奏谱和旋律谱的艺术实践,从中体验其乐趣,了解乐曲的表现方法。
(二)教学难点:把握演唱的准确性和了解、实践打乐的演奏方法。
三、教学内容安排
(一)聆听,《锦鸡出山》、《滚核桃》两首轻锣鼓音乐作品为重点内容,引导学生参与打乐演奏的艺术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体验演奏打击乐的乐趣。
(二)欣赏童谣作为次重内容,简单学唱,了解其创作手法所表现的音乐内容及感受音乐情绪和充满童趣,诙谐的旋律色彩。
(三)引导学生根据民间口噙子数板,创编打击乐,并在打击乐伴奏下进行实践活动。
四、学习资源
(一)充分利用好教材和配套的课件资源,多以视频资料让学生欣赏,引导学生对作品的熟悉和兴趣,为学习演练打击乐活动增强积极参与的热情。
(二)引导学生集、查阅北京民间打击乐作品和音乐文化活动的资料。
(三)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和学生资源,让个别学习打乐器的学生独自或组合表演片段,让学生们直观感受其效果,以增强学生学习民间音乐的兴趣。
(四)引导学生到影剧院听专业团体演出民族民间音乐作品专场音乐会或逢电视上音乐频道民间音乐的专题节目,开学生音乐视野,提升学生对中国民间音乐的情感。
五、学习方法与指导策略建议
(一)要注意完整聆听音乐,结合作品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知识,为准确理解作品内容,有必要演唱部分节奏谱及旋律谱。如:《锦鸡出山》中的几个小标题的节奏谱片断;《童谣》的旋律谱。
(二)注意引导学生参与艺术实践活动,为理解音乐内容的情绪,要适当地引导学生了解打击乐器的演奏方法以及这些方法所表现出来的音乐效果。可以引导学生参与打击乐演奏活动,亲身感受、体验更深层次的感受音乐作品的情绪。
(三)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在聆听、参与艺术实践活动的基础上,理解音乐作品的内容及社会功能,认识艺术创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道理。
(四)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创作活动,鼓励引导学生简单创编打击乐作品。
高中音乐鉴赏教案篇2
一、学习目标
(一)聆听《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和《海岛冰轮初转腾》,感受梅兰芳大师崇高的人格魅力和他精湛的表演艺术风采,体验、比较、南梆子和四平调两种唱腔音乐在表现人物情绪和塑造人物形象中的不同风格及特点。
(二)了解京剧发展的历史,感受中国国粹—京剧艺术的博大精深,认识和了解京剧大师梅兰芳,以及他为中国戏剧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
(三)跟录音或在教师的指导下,学唱《海岛冰轮初转腾》选段的片断,实践体验京剧唱腔独特的韵味。
二、重点、难点
重点:欣赏京剧唱段《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海岛冰轮初转腾》,并在学唱中体验感受京剧国粹的音乐风格,了解京剧的发展历史和梅兰芳大师的艺术成就。
难点:把握京剧唱腔的韵味,理解京剧这种综合性表演艺术的特点。
三、教学内容安排
(一)欣赏一段由四大名旦表演的录像片段进行导入。
(二)简介京剧的发展历史及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
(三)介绍梅兰芳的艺术成就。
(四)欣赏由梅兰芳演唱的京剧选段《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海岛冰轮初转腾》。
1.欣赏作品
2.简介作品的剧情
3.介绍南梆子及四平调的特点
4.学唱《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海岛冰轮初转腾》这两首作品。
(五)欣赏李玉刚和梅兰芳在表演上的不同风格。
说说你对两个唱段的音乐情绪的感受与理解,分别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四、教学资源建议
(一)教材资源:教材配套课件中第四单元第八节中的全部资源与第九节中《京剧的行当》部分资源。
(二)录像资源:四大名旦的表演录像片段,梅兰芳表演的《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海岛冰轮初转腾》录像片段,李玉刚的录像片段。
(三)教师资源,教师范唱并指导学生学唱。
(四)学生资源,发挥喜爱京剧艺术学生的特长,在课上充分展示其才华。
(五)网络资源,查找相关资料。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指导策略
(一)以聆听、学唱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引导学生在亲身感受体验中,学习了解京剧艺术的博大精深,从而激发学生对中国京剧国粹的兴趣和情感。
(二)辅助视频资料的播放,在视觉感官上引导学生理解京剧的综合表演艺术的特征,使审美情感得到升华。
(三)引导、提示学生课外到剧院欣赏京剧艺术,身临其境感受其京剧舞台艺术的独特的魅力。
高中音乐鉴赏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民间丝竹乐的基础知识、激发、培养学生对民间丝竹乐的兴趣爱好。
(2)、感受、体验江南丝竹和广东音乐的音乐风格,掌握江南丝竹、广东音乐之特色乐器的知识及判断其音色的能力,知道形成它们之音乐风格的原因。
(3)、掌握有关江南丝竹和广东音乐的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
(1)、让学生在民间丝竹乐欣赏中感受丝竹乐的艺术美,提高对民间音乐艺术的鉴赏能力。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够让学生在课外自觉的去查阅、收集有关丝竹的资料,懂得民乐的同学,能够自己组成一个民乐队来演奏,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创新的能力及实践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民族文化艺术的情感及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掌握有关江南丝竹和广东音乐的基础知识,感受、体验江南丝竹和广东音乐的音乐风格。掌握江南丝竹、广东音乐之特色乐器的知识及判断其音色的能力,知道形成它们之音乐风格的原因。
教学难点:
江南丝竹和广东音乐的辨别。
教学方法:聆听法、讲授法、讨论法、实践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power point) 。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上课礼仪
2、请几位懂得民乐的同学上台表演一段民乐合奏。
二、导入:
同学们刚才看到了这几位同学的表演,精不精彩?(生:……)。那同学们你们能告诉我,这几位同学在表演中分别使用了哪些乐器吗?(生:……)。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有二胡、笛子。
中华民族器乐的历史悠久。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民间流行吹笙、吹竽、鼓瑟、击筑、弹琴等器乐演奏形式,那时涌现了师涓、师旷等琴家和著名琴曲《高山》和《流水》等。秦汉时的鼓吹乐,魏晋的清商乐,隋唐时的琵琶音乐,宋代的细乐、清乐,元明时的十番锣鼓、弦索等,演奏形式丰富多样。近代的各种体裁和形式,都是传统形式的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乐器种类众多,刚才同学们看到几位同学表演中使用的乐器只是我们众多民族乐器中的一小部分。同学们那么还知道中国的哪些民族乐器呢?知道我们中华民族乐器的种类及划分吗?(学生讨论回答,老师做补充)。
1、民族乐器的种类及划分:
吹:指吹管乐器有笛子、萧、唢呐、管子等等。
拉:指拉弦乐器有二胡、板胡、中胡、高胡、京胡等等。
弹:指弹拨乐器有琵琶、筝、古琴、三弦等等。
打:指打击乐器有大鼓、小鼓、大锣、小锣、钹、碰铃、木鱼等等。
(通过观看投影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对这些乐器的印象。用屏幕上显示的乐器图片以及相应的乐器音色文件作对照,重点对比二胡与高胡的音色)。
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我们都知道民乐演奏有独奏和合奏,那你们知道民乐合奏有哪几中形式呢?(学生讨论回答,老师做补充)。
2、民乐合奏的基本形式:
清锣鼓乐:打击乐器合奏。
吹打乐: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合奏。
弦索乐: 拉弦乐器和弹拨乐器合奏。
丝竹乐:拉弦乐器和吹管乐器合奏。
(通过观看投影,让学生更为直观的了解民乐合奏的形式)。
3、刚才几位同学用二胡和笛子表演了一段非常精彩的民乐合奏,那么同学们能告诉我这是属于民乐合奏的哪种形式呢?(生:……)。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是属于丝竹乐。因为它是由拉弦乐器和吹管乐器一起合奏的。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吹打乐和清锣鼓乐这两种民乐合奏的形式,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另外一种民乐合奏的形式——丝竹乐。播放投影,引出课题:《丝竹相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授课:
课本里选用了丝竹乐的两个乐种,一首是江南丝竹《中花六板》,一首是广东音乐《娱乐升平》。今天我们通过这两首乐曲的学习来了解江南丝竹和广东音乐的联系及区别。
1、江南丝竹
江南丝竹流行于上海市以及江苏南部,浙江西部的民间器乐乐种。其乐队有“丝竹板”和“清客串”两种。前者是专业性的后者是爱好自娱性的。江南丝竹所用的乐器以民族乐器为主,辅之以轻型打击乐器。如二胡、琵琶、扬琴、三弦、笛、萧、板、鼓、铃、木鱼等。江南丝竹的乐队编制可大可小,大者十数十人,小者一二人、一丝(二胡)一竹(笛子)即可。江南丝竹的音乐风格大多轻巧、明朗、欢快、活泼为主有时也表现得较为粗犷。其乐曲内容表现江南人民朴实健朗的欢快性格,也从一个侧面表现了江南山清水绣的美丽风貌。花(加花)、细(纤细)、轻(轻盈)、小(小型)、灵(灵活)江南丝竹典型的风格特征。
有一首古诗赞扬丝竹乐:“一曲丝竹心已醉,梦听余音夜不寐,内中奥妙谁得知?仙乐霓裳人间回。”从诗中可以看出,江南丝竹早已为人们喜闻乐见。
接下来我们就来欣赏一首非常优美的江南丝竹《中花六板》。
(1)、播放《中花六板》并且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a)、在这首乐曲里同学们听到了哪些乐器?其中最主要的乐器有哪些?
(b)、这首乐曲的音乐情绪是怎样的?
(c)、一边听一边对照课后51页《老六板》的旋律做比较,想想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作品分析及和同学们共同解决回答以上几个问题:
?中花六板》为江南丝竹曲,又名《虞舜熏风操》或《熏风曲》。
在这首乐曲里萧、琵琶、扬琴、二胡演奏主旋律,笙和扬琴起支持和烘托作用,小三弦则起打点和添线的作用。
这首乐曲的旋律优美抒情、清新悠扬、庄重典雅,颇具有江南色彩。抒发了人们追求幸福、乐观向上的生活情绪。
刚才我有让同学们对照《中花六板》的旋律与《老六板》的旋律思考一下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现在我请一位同学用二胡拉《老六板》的旋律,请一位同学用笛子吹奏《中花六板》的旋律,同学们仔细听,讨论思考后来回答。(生:……)。
?中花六板》是由民间器乐曲牌《老六板》放慢加花发展而来的。那么什么加花呢?刚才我们听了一位同学用二胡拉《老六板》的旋律,请一位同学用笛子吹奏《中花六板》的旋律,我们再来对照课后51页的谱例,第一第二组的同学唱《老六板》的旋律,第三第四组的同学唱《中花六板》的旋律。同学们唱完后发现了什么?我们发现《中花六板》的旋律是在《老六板》的旋律的基础上加了许多音,使曲谱变繁密了,其骨干音是没变。这也是江南丝竹中常用的一种加花变奏手法。
(3)、拓展思考:学生小组讨论,在我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能够听到江南丝竹?(在农村里的婚丧喜庆、庙会、集镇茶馆等)。
刚才我们了解了丝竹乐其中的一个乐种——江南丝竹,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丝竹乐的另外一个乐种——广东音乐。
2、广东音乐
广东音乐是我国过传统民间器乐——丝竹乐的一个乐种。它流行于广州市及珠江三角洲一带的民间器乐乐种。它的前身是粤剧的过场音乐和烘托表演的小曲。20世纪初,发展为独立的乐种。广东音乐的形成与发展,与一批专业创作者有关。其中,严老烈、何柳堂、吕文成、丘鹤俦等影响较大。1926年,吕文成改进了广东音乐的乐队编制。次后,高胡、扬琴成为主奏乐器。1949年以后,广东音乐游乐更大的发展。
广东音乐的乐曲,一部分是源于古曲或民间乐曲的改编,(如:粤乐古调源于戏曲音乐,粤乐小曲源于传统乐曲,粤乐过场谱源于地方性民歌等)。一部分则是作曲家遵循我国民间音乐的传统及创作手法,汲取西方专业创作音乐的一些创作经验,创作出来的一种更具有清新色彩的广东音乐,这则称之为粤乐新谱。广东音乐的乐曲都短小精悍,节奏清晰、旋律流畅活跃,常以装饰音群构成习惯音型,因而形成一种轻快活泼、细腻缠绵、流畅动听的音乐风格。
欣赏广东音乐《娱乐升平》。
(1)、播放《娱乐升平》并且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a)、在这首乐曲里同学们听到了哪些乐器?其中最主要的乐器有哪些?
(b)、这首乐曲的音乐情绪是怎样的?
(2)、作品分析及和同学们共同解决回答以上几个问题:
?娱乐升平》是广东音乐中流行较广的一首乐曲。作者是广东音乐演奏家、作曲家丘鹤俦。乐曲中主要的演奏乐器有高胡、扬琴。乐曲为一段式(带重复),徵调式。乐曲既保持、发扬了广东音乐的传统特色,又借鉴了一些欧洲专业创作的作曲技巧,从风格上有所创新和突破。乐曲表现了一种清新活泼,乐观向上的音乐情绪。
(3)、拓展与思考:许多民间音乐都没有具体的作者姓名,为什么广东音乐中的一些乐曲都有明确的作者姓名呢?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小组讨论回答,老师做补充)。
四、巩固复习:
通过填写下面的表格及聆听三首乐曲片段,判断其中属于江南丝竹和广东音乐的各是第几首?加深学生对江南丝竹和广东音乐的理解,达到知识迁移,加深理解本课重点、难点。
拓展与探究:学生小组讨论
还有其余的丝竹乐的乐种,请同学们课后通过收集、查阅资料等方式填写上去。
2、聆听三首乐曲片段,判断其中属于江南丝竹和广东音乐的各是第几首?并且能说出其判断的依据。(生:……)。江南丝竹的是第2和第3首,广东音乐的是第1首。其判断的依据主要就是从乐器的演奏来判断。
五、课堂小节:
同学们,通过这两节课的听赏,我们见识了许多中国的民族乐器,聆听了许多不同合奏形式的传统民乐的经典片段,从中我们也了解到了吹打乐、清锣鼓乐、丝竹乐的音乐风格,特别是今天我们学习了丝竹乐里的两个乐种江南丝竹和广东音乐,你们说咱们中国的民乐美不美?(生:……)。
可是,由于文化的差异,咱们这么美的音乐却不能进入世界主流音乐文化圈。外国人不能理解它,甚至咱们本国的许多年轻人也不了解它。面对民乐的这种命运,咱们大家应该怎么办?(生:……)。
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国的音乐文化,并把它推向世界,我们同学应该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勇于去发掘、探索。同学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通过阅读书籍、查阅资料,包括上网下载并且参与讨论学习,懂得民乐的同学自己可以组成一个民乐队进行演奏等等,通过这些形式让我们了解更多的有关中国民乐的知识。从而开拓我们的文化视野。
高中音乐鉴赏教案篇4
教学思考
1、如何引导学生从了解京剧大师梅兰芳入手,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自主地学习京剧。
2、如何通过了解京剧艺术,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京剧的活动之中,提高学生对京剧学习的认识。
3、引导学生理解京剧是一种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占有的地位,从文化的角度更深地理解京剧。
教材分析
高中音乐欣赏教材第四单元国之瑰宝——京剧,将京剧上升到国宝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暗示。教材从京剧大师梅兰芳入手,通过了解、学习、尝试,旨在激发、培养、发展学生对京剧艺术的兴趣及爱好,引导学生感受、体验京剧艺术的表现能力,掌握必要的鉴赏京剧艺术的知识和技能,初步认识京剧艺术的特征,了解京剧艺术以及京剧艺术的发展历史。教材注重京剧学习中的欣赏,让学生从欣赏的角度了解京剧的唱腔。从而更多的学习了解京剧。
学情分析
现在的学生对京剧缺乏兴趣,学生感到京剧离他们的生活比较远。但是学生对梅兰芳还是比较熟悉,这样的课如果教师讲述,教学效果不会太好,如果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调动积极性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讲解自己了解的艺术家,学生是比较感兴趣的。
本课教学正是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将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将学习的兴趣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来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学生是乐意的。
高中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理性分析和思考,京剧学习通过了解梅兰芳、了解京剧,从而了解京剧文化。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了解我国京剧大师梅兰芳。
2、通过了解梅兰芳初步认识京剧艺术,了解京剧发展的历史以及京剧的相关知识。
3、通过学习了解,感受京剧不仅是我们民族艺术的国粹,更是一种文化,京剧在世界艺术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4、了解京剧的行当、伴奏、京剧的四式,通过京剧的实践练习听一听、学一学、唱一唱、做一做。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分组,设定小组学习目标,查阅、收寻相关资料。
2、学生组织课堂问答,将本组的知识点融汇在设定的问答之中,给予同学相关的提示。
3、教师准备教学中所需的教学课件,音响资料。
4、教师要关注各组学生自我查找的资料以及所要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做好更多的准备,给予学生更多的补充。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京剧的画面,音乐、将大家带入到京剧特定的情景之中,大屏幕上推出字幕——京剧
二、汇报与交流
学生分小组事先上网查阅资料
学生甲组:介绍梅兰芳纪念馆以及大师的生平介绍
梅兰芳(1894——1961)名澜,字畹华,祖籍江苏泰州,1894年10月22日出生在北京的一个梨园世家。是世界人民熟知的戏曲艺术大师,我国最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是中国京剧史上鼎盛期和新中国成立后繁荣时期承上启下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以其精妙的艺术和高尚的品德,赢得全国人民的热烈赞赏。梅兰芳在五十余年的舞台生涯中,精心创造,善于革新,塑造了众多的优美的妇女艺术形象,积累了大量优秀剧目,发展了京剧旦角的表演艺术,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风采的艺术流派,世称梅派。
学生乙组:介绍梅兰芳及四大名旦
学生介绍梅兰芳与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并称“四大名旦”,梅居其首。展出四大名旦的演出剧照和生活照,引发学生讨论。
提出问题:为什么过去京剧的旦角是男拌女妆?
学生们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生丙组:讲述梅兰芳的小故事
故事一、梅兰芳的爱国情?
梅兰芳是一个爱国主义者,早在五四时期,当二十一条国耻条约签订时,他激于义愤,编演了《木兰从军》,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九·一八”事变后,他又编演了《抗金兵》和《生死恨》,激励人们抗敌救国。
八年抗战期间,梅兰芳身陷敌占领区,不顾威胁利诱,蓄须明志,坚决拒绝为敌演出,表现了一名艺术家大义凛然的高贵品质。
故事二、梅兰芳和京剧艺术走向世界
梅兰芳曾于1919年,1924年,1956年,三次访日,1930访美,1935年,1952年两次访苏,不仅在京剧旦角艺术的发展中,起到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而且是最早将中国的京剧艺术推向世界舞台的先行者。学生们介绍梅兰芳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并称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梅兰芳在国际舞台上的精湛表演,使国外广大观众和戏剧专家叹为观止,为之倾倒,通过梅兰芳的不懈努力,终使京剧艺术跻身于世界戏剧之林。
故事三、梅兰芳与新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梅兰芳先后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先后任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戏曲学院、中国京剧院院长,1959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梅兰芳先生是中国表演艺术的象征,是我国人民的骄傲。
故事四、梅兰芳纪念馆
1983年中宣部与国家计委批复将梅兰芳故居辟为纪念馆。梅兰芳纪念馆自1984年开放之日起,成为中国戏曲文化的一个窗口,得到越来越多国内外人士的瞩目。纪念馆宣扬梅兰芳和他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作出的贡献以及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光辉业迹。在宣传梅兰芳舞台艺术的同时,也在宣传着中国的传统文化。
三、欣赏与学习
教师播放中央电视台梅兰芳京剧演唱片段
四、京剧知识的介绍与学习
京剧的形成
京剧的行当
京剧的四式
京剧的伴奏及锣鼓经
1、学生通过上网了解京剧形成的时间,为何叫京剧,京剧的唱腔只要是由哪些部分组成。
学生介绍京剧,1790年四大徽班,三庆,四喜、和春、春台进京,至今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教师补充:世界上有三种古老的戏剧艺术,古希腊的悲剧、喜剧,印度的梵剧,中国的戏曲。在中国的戏曲中,京剧被誉为国粹,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2、京剧的行当
多媒体播放,让同学们观看录像中有哪些人物,分别属于哪些行当,让学生自己来归类,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和观看,能比较准确地划分出京剧的四大行当,生、旦、净、丑。每个组的同学说出该组角色的特点。
生行分为:老生,小生,娃娃生,武生,红生。
旦行分为:青衣,正旦,花旦,刀马旦,老旦。
净行为威重、粗犷、豪爽等特殊性格的男性人物:花脸,架子花脸,武花脸。
丑行为反派人物或诙谐、滑稽的人物:文丑、武丑。
教师进行补充。
3、京剧的四式:唱、念、做、打。唱:唱腔。念:台词、对白(韵白、京白)。做:京剧的表演也就是招式、做派(手、眼、身、法、步)。打:武打,虚拟表演。
4、京剧的伴奏
(1)学生介绍京剧的伴奏,京剧的锣鼓点,京剧锣鼓经主要分为文场和武场。
(2)学生介绍京剧的伴奏乐器,主要有京胡,二胡、月琴等伴奏乐器。
欣赏《打虎上山》锣鼓经片段
五、实践与练习
京剧的锣鼓经:锣鼓经(片段)
(1)学习锣鼓经的念法
(2)学习锣鼓经并配合动作练习(手势,动作,亮相等)
教师带领学生做旦角的兰花手势,云手,亮相。教师带领学生做生行的手势,拉山膀、亮相。京剧的手势,京剧的亮相。
教师示范,学生模仿,进行表演。配合锣鼓经(口念)做动作许,学生的学习兴致很高,在快乐中进行学习和提高。
六、归纳与小结
总结本课学习中所了解的京剧的知识,了解的京剧大师梅兰芳的故事,引发下节课现代京剧的学习。让学生继续分组查询了解现代京剧以及相关的资料。
教学反思
京剧一课在学生中引起极大的反响,可以感受到学生的喜爱和快乐。学生的喜爱更多地在于喜欢这种京剧学习的探索方式,对于自己了解到的点滴知识,学生们都由衷地兴奋、也格外地珍惜,在各个组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探讨的热情感染了每一位同学。
京剧是一种文化,几十年前梅兰芳大师把京剧带到世界,京剧在日本公演,万人空巷争看梅兰,京剧在美国演出,场场爆满掌声不断,京剧在苏联演出,受到隆重的欢迎,此时京剧被誉为东方歌剧,是作为一种文化在与世界文化进行交流。这些资料,这些演出的场景让具有一定思考能力的高中学生为之震撼,深刻地感受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此时,学生们从情感上深刻地感受到,京剧无愧是我们民族的国宝。
京剧也让学生们感到困惑,京剧的唱腔,京剧的对白,京剧的一招一式与我们现实生活的距离,与学生喜欢的电视节目,小品、喜剧、流行的歌曲的距离。让现代的生活在都市的学生去喜欢京剧也是比较困难的。但是,我们作为文化现象去探讨和了解学生是可以接受的。当学生的情感发生变化的时候,再让学生来学一学、做一做就容易多了。
通过对京剧的了解、学习,我感到学生对京剧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对京剧艺术增加了自己的理解。
了解、认识、探讨本身就是一种提高,这种提高是对艺术的理解,对文化的认可和对学习的认识,情感上的认可才能落实到行动之中。在学生们认真专注的眼神中,在学生们举手投足的一招一式中,在伊咿呀呀稚嫩唱腔的模仿之中,我们都看到了希望,也看到了我们的快乐,透过这一切,更看到的京剧艺术的希望,京剧文化美好的明天。
高中音乐鉴赏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欣赏几首有代表性的民歌,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认识、理解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民歌的风格特征。
2、知识与技能:认识“长调”、“囊玛”、“爱情歌曲”等民歌体裁。从旋律、节奏特点等方面对三个民族的音乐进行比较。
3、过程和方法:学生分成三个组,分别代表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各组对自己收集到的本民族的地理、风土人情、文化传统等方面进行分析,进而对民族音乐产生、发展做适当的探究。
教学重点:
聆听《辽阔的草原》、《宗巴朗松》、《牡丹汗》三首民歌,通过对比欣赏,分辨不同民族的音乐特点。
教学难点:
从旋律、节奏等音乐要素方面进行比较,认识三个民族的音乐特征。
教学过程:
(一)学生服装走秀导入。三组学生分别派出三人展示本民族的服装并做些典型舞蹈动作,让学生先从视觉上感受三个民族的风格。
(二)学生作业展示:三组各选派一名代表介绍三个民族的地理、风土人情等。
1、介绍蒙古族:每年7月、8月间,草原要举行盛大的“那达慕”大会。“那达慕”源于古代“祭敖包”的仪式,现已成为欢庆丰收的娱乐节日。摔跤是“那达慕”的主要内容。除摔跤之外,“那达慕”上还举行射箭、赛马、马术、赛骆驼等丰富多彩的比赛和歌舞表演。蒙古族能歌善舞。蒙古民歌分为长调和短调,长调字少腔长、高亢悠远、舒缓自由,宜于叙事,又长于抒情,表达了草原儿女独有的深情。长调流行于牧区,而短调则流行于半农半牧区。蒙古族的舞蹈节奏欢快,动作刚劲有力,以抖肩、揉臂和马步最有特色,表现了蒙古族人民淳朴、热情、粗犷的气质。
2、介绍藏族:西藏有高原、雪山,有喇嘛,转法轮,有许多的庙宇,有大大的佛像,有青颗酒,有洁白的哈达,有闹分裂的达赖喇嘛,有金瓶签定的转世灵童。
3、教师:下面有请阿凡提大叔介绍他们的风俗习惯。
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古尔邦节等。维吾尔族十分重视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古尔邦”节最为隆重。届时家家户户都要宰羊、煮肉、赶制各种糕点等。新疆有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瓜、羊肉串;维吾尔族姑娘的小辫、大叔的大八字胡、穿五彩斑斓的衣衫、戴各种做工精细的首饰和绣花帽;节日还举行赛马和叼羊比赛。旅游胜地有:火焰山、天池等地。
(三)欣赏蒙古族民歌《辽阔的草原》
教师提问:1、这首歌曲在旋律和节奏上有什么特点?
2、这是属于“长调”歌曲还是“短调”歌曲?
(四)欣赏藏族民歌《宗巴朗松》
1、教师:今天老师带你们欣赏西藏民歌,请看大屏幕,音乐响起才旦卓玛演唱的《宗巴朗松》。
2、听后提问:你们对西藏歌曲了解多少?给你们的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3、教师:西藏被称为歌舞之乡,藏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藏族音乐可分为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和宫廷音乐三大类,《宗巴朗松》属于民间音乐的歌舞音乐。教师介绍囊玛音调特点。
4、请同学列举知道的藏族歌曲:《唱支山歌给党听》、《洗衣歌》、《北京的金山上》,比较流行的有《高原红》、《神奇的九寨》、《青藏高原》。
(五)欣赏维吾尔族民歌《牡丹汗》。
学生边欣赏边思考问题:1、该曲是一首描写爱情的歌曲;主要的演奏乐器是冬不拉和手鼓;歌曲的旋律明朗、奔放、感情充沛,歌词寓意深刻。
2、教师演唱一首具有新疆典型节奏的歌曲《打起手鼓唱起歌》,见课件完成选择题
(1)新疆民歌的节奏特点是(do)
do明快re缓慢mi自由
(2)新疆民歌的旋律特点是(mi)
do悠长高亢re婉转抒情mi生动活泼
(3)新疆音乐常用的乐器有(re、mi、fa)
高中音乐鉴赏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对我国京剧文化艺术中的行当和表演动作的程式,以及京剧的伴奏乐器有所了解,培养他们对京剧的兴趣和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2、通过对京剧中唱、念、做、打四种艺术特征的介绍,启发学生积极体验与感受,从而提高学生鉴赏京剧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做多种形式的参与和感受。
2、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来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3、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做到声像结合、视听结合。
教学特色:
京剧艺术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不可能用一节课讲完,本堂课从选材到组织,能简便地让学生清楚地了解京剧的特色,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学生听《智取威虎山》音乐走进教室。
二、导入:老师演唱两首京剧的歌曲,让学生猜歌名。介绍京剧的历史。
三、介绍京剧的行当:京剧的行当分为生、旦、净、丑四大类。但在初期,京剧的行当仍分为生、旦、净、末、丑五大类,后来才把生行和末行合并,取消了末行。生:扮演男性角色的一种行当。包括老生、小生、武生、文武老生、红生、娃娃生等几个门类。(展示生行扮相的图片)旦:扮演女性角色的一种行当。包括花旦、青衣、老旦、武旦、刀马旦、贴旦等。(展示旦行扮相的图片)净:指在面部勾画各种脸谱,故又称大花脸。一般都是扮演男性角色,包括正净(黑头、铜锤)、副净(架子花脸)、武净(武花脸)等。(展示净行扮相的图片)丑:属于喜剧的角色行当,又叫“小花脸”。分文丑(方巾丑、彩旦、丑婆等)和武丑(又称“开口跳”)等。(展示丑行扮相的图片)
四、介绍京剧的乐队
京剧伴奏乐器分打击乐与管弦乐。其中,打击乐是京剧伴奏乐器中的灵魂。京剧的“唱”、“念”、“做”、“打”完全按照规定的节奏进行,“唱”要有板有眼,“念”要抑扬顿挫,“做”则是舞蹈,而舞蹈必须表现出鲜明的韵律,谁来控制、体现节奏,那就是打击乐。
打击乐器有板、单皮鼓、大锣、铙、钹等,称为“武场”;管弦乐器有京胡、京二胡、月琴、三弦,称为“文场”。
五、重点介绍京剧的唱、念、做、打四种艺术特征。
1、唱:欣赏《穆桂英挂帅》中《猛听得金鼓响》选段,和《红灯记》中《血债要用血来还》选段,分析花旦和老旦的音乐特色。花旦:细、娇柔。老旦:粗、厚实。京剧把“唱”、“念”、“做”、“打”都综合在一起。在不同的剧目和场次中,“唱”、“念”、“做”、“打”各有侧重。但从总体上来说,京剧还是以“唱”为主,京剧界传统说法是“唱”居首位;在观众的语言中,把“演戏”说成是“唱戏”,这也可以说明,歌唱在戏曲中的重要地位。唱功必须有基本的技术功力,不仅要扩大音域音量,锻炼歌喉的耐力,还要学会归韵、运腔等技巧,因而唱功是品评一个演员技艺高下的重要因素。目前京剧已形成不同的唱腔流派,使得京剧的流派纷呈,它的唱以其绚烂多彩而独具魅力。
2、念:欣赏《失街亭》中的对话,让学生感受剧中的念白是否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对话一样,很显然,京剧中的念白不同于我们日常的对白,它在推动剧情、刻画人物、揭示思想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戏谚“千斤话白四两唱”就正是为了强调念白的重要性。念白为“韵白”、“京白”两种,“京白”基本是京音,而“韵白”则讲究韵味。念白在音调上要抑扬起伏、节奏上要疾徐顿挫,除此之外,念白中的语气、语势、需要突出其节奏感,从而增强它的表现力与感染力。总之,京剧的念白,无论是“韵白”或”京白”,都不是普通生活语言,而是经过艺术提炼的语言,近于朗诵体,具有节奏感和音乐性,并与唱腔协调,相互衔接,使念白达到传神的艺术境界。
3、做:欣赏《拾玉镯》开门、喂鸡、穿针三个片段。戏曲除了通过语言,而且要通过行动,来展示人物之间的关系,塑造人物的性格特征,京剧中的“做”正是为了完成以上任务而强调的一门功夫,所以称为“做功”也称“做派”。“做功”泛指表演技巧,它有一套特定的程式体系。京剧中对种种生活情景,如开门、关门、上楼、下楼、上船、下船、乘马、行舟、饮酒、跪拜,种种不胜枚举的情景,在表演时均有一定的程式可供使用。
4、打:欣赏《三岔口》,“打”是戏曲形体动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武术的舞蹈化,也是生活中格斗场面的高度艺术提炼。京剧的武打范围广,难度大,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舞台动作,尤其是大打出手时,刀枪满台飞,构成图案,有节奏、有层次,稳、准、美的体现着剧情。做为武戏的演员,需经过特别的训练,自觉地练功的道理就不言自明了。
京剧在武戏剧目的丰富过程中,形成了武生行当,提高和发展了武打的技巧。那么,武生究竟需要哪些基本功夫呢,有两门功夫是必须具备的,这就是“把子功”和“毯子功”。“把子功”是传统武戏中所用兵器道具的统称,“毯子功”包括翻、跃、腾、扑各种技艺,俗称“筋斗”,因为这些技艺的难度大,技术复杂,练习时需要在毯子上进行,以免练功者受伤,所以又称“毯子功”。
六、欣赏《唱脸谱》。
展示中国的文化遗产,引起学生的骄傲和自豪——我是中国人。
七、总结和拓展。
作为当代的青年应该怎么样继承和发扬京剧音乐。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