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习能力的教案能够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方法和技巧,编写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展,美篇巴巴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四年级上册小学音乐教案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四年级上册小学音乐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能够用柔和、甜美的声音和舒展恬静、优美抒情的情绪演唱两首《摇篮曲》,感受歌曲中亲情真挚的爱,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
2、通过聆听朝鲜歌曲《只要妈妈露笑脸》和聆听三首不同的《摇篮曲》来感受不同地区的音乐的特点,表达的妈妈与孩子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用轻柔的声音演唱歌曲。
2、唱好《摇篮曲》装饰音以及附点音符
教学准备
多媒体、钢琴、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3)课时
教学内容:
1、聆听:歌曲《只要妈妈露笑脸》。
2、表演:歌曲《摇篮曲》。
3、编创与活动。
教学目标:
1、。世上只有妈妈好,音乐作品中有唱不完的妈妈的歌。让我们共同一起“唱唱我们的妈妈”表达“音乐与人”的亲密关系。
2、通过聆听朝鲜歌曲《只要妈妈露笑脸》和表演歌曲《摇篮曲》来感受不同地区的音乐表达的妈妈与孩子的情感。
3、通过自制弹拨乐器为歌曲《摇篮曲》伴奏。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用轻柔的声音演唱歌曲。
2、自制弹拨乐器为歌曲《摇篮曲》伴奏。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聆听:《只要妈妈露笑脸》
1、聆听歌曲。感受朝鲜音乐的风格。
设问:歌曲分为几部分?每部分的'音乐在节奏与旋律上有什么特征。
2、再次聆听歌曲:随音乐轻轻哼唱,体验孩子对妈妈的亲切的呼唤。
三、表演《摇篮曲》。
1、教师谈话导入:这是一首妈妈哄宝宝入睡时,唱给宝宝听的摇篮曲。也许你已不记得婴儿期妈妈如何抱你、哄你入睡,但你可从影视片中,或周围邻居的妈妈哄小宝宝入睡的情景中,想像你当时的情况,这首歌就是歌唱那种情景的。
2、听范唱,教师做哄小宝宝入睡的动作。
3、再听一次。请看歌谱,这首歌的记谱与第三课的《愉快的梦》是一样的。上次我讲过那是以八分音符为一拍。这首歌谱同样也是八分音符为一拍,请大家边听边打拍子
4、为了把这一曲调的节奏唱好,我们先复习一下第三课《愉快的梦》的曲调。
5、用点谱法学唱第一乐句4小节(做到90%以上的学生都能唱好)。
6、在教师指导下再学唱第二乐句4小节。
7、学生自学第三、第四乐句(各4小节)。
8、能流畅、准确地完整唱好曲调后,唱歌词。
9、要求学生能用动作表演《摇篮曲》,投入角色(要指导学生用轻柔的声音演唱)。
四、自制弹拨乐器为歌曲《摇篮曲》伴奏。
1、启发学生用家里的废料,如:线、尼龙丝、竹片、木条等进行制作。
2、教师简单介绍弹拨乐的基本要求,振动弦,运用弹、拨的方法来发出声音。
五、开放式教学。
1、让学生课后自己去选一首符合本课题的歌,唱给妈妈听。
2、要求妈妈给孩子的唱写一个评语交给老师。这样做的目的是保证该项活动的进行,也引起家长的重视与配合。
3、为本单元全班开演唱会作好准备工作。
六、教师小结。
让我们回到家为妈妈唱上一首自己创作的《摇篮曲》吧!那将是妈妈收到的最珍贵的礼物,也能为妈妈减少一些疲劳,安心的入睡。
四年级上册小学音乐教案篇2
教学内容
听:“春笋”“小小竹排”“月光下的风尾竹”
唱:《小竹桥》《跳柴歌》
吹:竖笛“红河谷”
第一课时《小竹桥》
教学目标
1、学习用舒展的音色演唱《小竹桥》,感受村寨人民对小竹桥的热爱。
2、欣赏童声合唱《春笋》、聆听春雨弹起了竖琴的声音。
3、用律动感受笙独奏“小小竹排”电影插曲。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听、唱、动来体验音乐,感受音乐!唱好顿音记号及附点音符。
教学过程:
一、欣赏并律动“小小竹排”电影插曲
1、欣赏《小小竹排》
师:今天呀,我们要去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游玩,那里的人民热情好客,你们想去吗?老师先不告诉你们到底去哪?让我们先来欣赏。
2、用动作来表现歌曲,(出示画面乡村的小桥)我们来到了什么地方?
二、学唱歌曲
1、我们来到了一座美丽的小竹桥,上一节课请大家回去画了桥,大家一起来观赏。
2、先看老师的桥还是自己的桥:
这几天孩子们可忙坏了,又画了桥,那你们一定知道我们这节课跟什么有关?(生:桥)好,你们就已经给这堂课起了个名啦,就叫桥吧!老师也跟你们一样,也忙坏了,我收集了很多桥,你们是想先看看曹老师收集的桥呢,还是你们自己收集的桥呢?好,现在我就大大方方的展示给你们看一看。(这叫什么桥?知道的大声读出它们的名字)刚才你们都看见了哪些桥呀?(生汇报:石头桥、旋转桥、木板桥、竹桥、铁索桥……)是呀,桥的世界真是太丰富了,在这么多的`桥中,你最喜欢什么桥呢?同桌的小朋友在一起亲亲密密的说一说。
3、请同学们听赏赞美“小竹桥”的歌
4、熟悉歌曲旋律,注意附点音符
5、、朗诵歌词,生节拍律动
6、自由创编律动,让我们跟着歌曲进行表演吧!
6、跟琴学唱歌曲,同学们表演的真不错,让我们一起来唱唱这首歌,并加入顿音记号。
7、听录音边唱歌曲边自由律动。
三、欣赏童声合唱《春笋》
1、同学们我们演唱的很好,在小竹桥边春雨弹起了竖琴的声音,表现了春笋在大地上成长扎根,听赏《春笋》。
2、跟着童声合唱歌曲唱一唱。
四、音乐游戏
现在让我们到乐器室去看看吧!(放音乐,教师带领学生随音乐做动作围教室走一圈。)我们来到了乐器室,这里有很多打击乐器,让我们找一找!(出示卡片)
1、猜谜语:是鱼不会游,是铃不能摇,是鼓铃铃响,是筒的咯响
强调猜四件乐器(答案:木鱼、碰铃、花铃鼓、双响筒)
2、学生猜,教师演示。(逐个拿出四件乐器)
3、请学生听音乐《打花巴掌》歌曲部分,边听边讨论(4组分别拿一件乐器)怎样用打击乐器为歌曲部分伴奏。
4、4个组分别用四件打击乐器伴奏后再合奏。
五、小结
第二课时《跳柴歌》
教学目标
一、学唱《跳柴歌》,指导学生运用气息的控制,做有弹性的歌唱和力度与速度的变化,来表现歌曲轻快、欢悦的情绪,
二、根据歌曲创编动作,跟着音乐跳一跳,感受海南民族的风族特点。
三、学吹竖笛加拿大民歌《红河谷》。
教学重点、难点
独立自信的唱好歌曲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听曲入室,师生问好!
2、精彩三分钟,模仿各地方言。
二、练一练,我的创造(p29)
1、按不同的排列顺序唱一唱;
2、哪一组旋律最通顺、流畅?
三、教学新歌
1、谈话;同学们,现在老师给大家听赏一首海南民歌《跳柴歌》,听完后请告诉我你们想干什么?想跳一跳,那我们先来学唱歌曲。
2、模唱全曲;用柯尔文手势视唱旋律。
3、朗读歌词,注意咬字、吐字。
4、跟琴唱词。
5、小组合作唱词至熟练。
6、歌曲艺术处理。
1)小组交流意见;2)小组练唱,在分组展示;3)选择打击乐,自由创编节奏为全曲伴奏。
四、扩张延伸
1、欣赏《百鸟朝凤》
2、介绍:这首乐曲曾获第四届青年联欢节民间音乐比赛银质奖,近年来我国艺术家在国外演奏民族器乐作品时受到热烈欢迎。
3、参与表现:
1)展示你创作的动作,并教给大家。
2)分组活动表现歌曲。
a、舞蹈组b、演唱组c、跳竹竿组。
4、各组展示,评价。
五、小结:听曲出室。
四年级上册小学音乐教案篇3
教学内容
欣赏民乐合奏《丰收欢乐而归》。
教学目标
1、感受乐曲中不同的速度所表达的不同情绪。
2、描述音乐表现的不同情境。
教学准备
录音机、磁带。
教学要求
能为《丰收欢乐而归》的几段音乐填上适当的速度记号。
教材分析
?丰收欢乐而归》
?丰收欢乐而归》是民乐合奏《东海渔歌》的第四部分。由马胜龙、顾冠群作曲,全曲共分四部分,分别是:
(1)黎明时的海洋。
(2)渔民出海捕鱼。
(3)战胜惊涛骇浪。
(4)丰收欢乐而归。乐曲表现了东海渔民的劳动生活。
?丰收欢乐而归》由三个部分组成:
1、乐曲开始:在弦乐震音和扬琴分解和弦的琶音伴奏下,由笛子吹出悠扬的.、节奏自由的散板旋律,表现了人们在战胜惊涛海浪之后的喜悦心情。
2、中间部分:表现了渔民们战胜风浪之后,自豪的驾驶着渔船,乘风破浪,满载着丰收而归。
3、结束部分:音乐的速度转为快板,节奏紧凑,再现了乐曲第二部分欢快的主题,这是根据浙东锣鼓的民间音乐改编的旋律,是全曲的核心音调,经过不断的变化,渐快、渐强,最后,鼓乐齐鸣,在最热烈的气氛中结束。
教学过程
1、第一遍欣赏乐曲《丰收欢乐而归》。感受音乐中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情绪?
2、教师介绍乐曲。
3、分段欣赏:分辨三个不同的乐段。
4、为各段音乐填上速度记号,并描述音乐表现的不同情景。
5、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音乐的感受。
6、课后反思。
四年级上册小学音乐教案篇4
教学目标:
一、感受歌曲欢快的情绪,启发学习兴趣,表达新时代少年儿童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
二、通过多种方式的聆听,感受2/4,并能够有感情的准确演唱歌曲。
三、启发学生从生活中发现节拍,体验情感,在老师层层递进的引导下,创造性的为歌曲进行创编和伴奏。
教学重点:
一、在体验中感受二拍子的节拍。
二、创造性的使用羽毛毽子为歌曲增添快乐元素。
教学难点:
一、歌曲中休止符的准确演唱。
二、歌曲中二段不同尾声的准确演唱。
教学过程:
一、聆听音乐,感受快乐
1、导课:今天我的音乐课,我们先来听一首歌曲,感受它带给你什么样的心情,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2、初听(1)感受情绪。
3、听(2)感受速度等,找到快乐元素。
4、听(3)活动体验节拍。(1’17”)
5、听(4)出示课题《哦,十分钟》。歌曲表达对十分钟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6、分乐段
二、学唱歌曲
(一)学第一乐段
1、演唱两小节的歌谱,找相同旋律。
2、师生接唱旋律
3、听范唱,默唱歌词,感受轻快有弹性的声音。
4、完整演唱第一段歌词,教师指导。
5、第二段歌词自己完成演唱。
(二)学第二乐段
1师唱前两个乐句,分辨一下那一句旋律比较高?
2、学生学唱,注意一字多音的连贯圆润,“哦”的口型圆,舌尖抵下牙齿
3、再听力度有什么变化?哪一句比较强?为什么要这样演唱?4学生学唱
5听范唱,哪个地方不容易唱准确?你有什么办法来解决?6完整演唱第二乐段
(三)完整演唱第一段歌词
(四)跟唱第二段歌词
1、找结尾的'不同
2、唱第二段的结尾
3、完整演唱第二段歌词。(40”)
(五)完整演唱歌曲
让我们跟着音乐伴奏完整的来演唱歌曲《哦,十分钟》
三、创编节奏,增添快乐元素
1、听伴奏找快乐元素手铃声。
2、学生跟音乐自创伴奏方法。谁来说说你创编的什么节奏?用在那个地方?
3、完整演唱及伴奏歌曲。
四、拓展延伸:
1、听歌曲《哦、课间十分钟》,这首歌曲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2、简介两首歌曲为同一词作者。
五、课堂小结:
下课铃声马上就要响起了,让我们在歌声中结束今天的音乐课,赶紧到操场上放松充电,为下节课更好的学习做好准备。
四年级上册小学音乐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圆润的声音演唱歌曲《小小号鼓手》,并能积极参与乐器伴奏活动。
2、能学会唱《红领巾在召唤》,能准确把握歌曲的情绪。
3、能积极地参与本课的两个音乐活动,并能掌握x、xx、xxx等节奏组成的4小节节奏模击,在选择终止音的练习中,初步形成调式感。
教学重点、难点:
1、有表情的演唱《小小号鼓手》
2、唱准x xx和x x节奏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音乐活动《鼓点的回声》和学唱《小小号鼓手》
第二课时:学唱《红领巾的召唤》和音乐活动《破译密码》
教具准备:
cai课件 大鼓、小鼓、铃鼓、筷子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播放队歌,教师与学生都系上红领巾排好队,整齐的进入教室,欢迎同学们来带红领巾之家。
二、了解与认识——号鼓(音乐活动《鼓点的.回声》)
1、看(大小鼓齐奏的场景)
2、奏(用筷子在椅子上敲奏)
师:刚才我们看了大小鼓的演奏,现在我们来当当号鼓手,学一学
大鼓:x x | x 0 | x xx | x 0 |
小鼓:xxx xx |xxx xx|xxx xx|x 0 |
3、编
指导学生分别用大鼓和小鼓进行形式多样的即兴演奏
三、学唱《小小号鼓手》
1、号的模仿
师:号是号鼓队的灵魂,让我们来尝试作一名号手
做吹号状,轻声用“滴滴答”与“咚嚓嚓”演唱
x x x | x x |
嘀 嘀达 嘀 达
咚 嚓嚓 咚 嚓
2、歌曲教学
出示歌单,指导学生随乐学谱
随琴学唱歌词,感受歌曲的情绪
与老师分乐句接唱歌词
指导学生齐唱
3、综合表演
通过敲和唱,你觉得这首歌最适合表现怎样的动作?(感受并回答)
指导分组编排队列,并进行展示,要求边唱边表演
四、总结全课
交流感受,教师小结。
四年级上册小学音乐教案篇6
教学目标:通过欣赏第四十五交响曲,感受音乐的美妙之处。
教学重难点:了解欧洲音乐的风格特点。
教学准备: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简介:
升f小调第四十五交响曲《告别》,1766年,奥地利作曲家海顿任职的艾斯特哈齐府乐团的主人尼古拉斯公爵在一个可以俯瞰诺吉托拉湖全景的风光明媚的地区,修建了一座豪华、壮丽的宫殿,主人特别将它命名为“艾斯特哈齐堡”。宫内规定,管弦乐团的团员和杂役们都不许携带家属进入。
三、乐曲概述
该曲写于1772年,该年正值禁令执行特别严格的时期,多数的团员们全年几乎大部分时间都得住在宫殿里,见不到家人。海顿在乐团里一直是最有威望的.团长,所以团员们都把希望寄托在他身上,希望他能想办法改善目前这种不便的生活。海顿终于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他构思了一部交响曲,在乐曲的最后,请参加演奏的乐团团员在演奏完毕以后,一个个收拾乐器,吹熄谱架上的蜡烛退场,只留下极少数的人,孤单地继续演奏,借此表现出乐团团员们的心情。就这样,海顿写成了《告别交响曲》,调号也选择了代表孤寂的升f小调。据说,当本曲首次在公爵面前演奏时,尼古拉斯终于领悟了其中的寓意。翌日,他马上传令让全体人员放假回家。
四、乐曲赏析
教师播放乐曲,引导学生欣赏:
全曲分为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甚快板,升f小调,3/4拍子,奏鸣曲式。以突然出现的全乐队合奏,以及分解和弦急速下降的第一主题开始。乐句单纯,但能给人极深刻的印象。
第二乐章,慢板,a大调,3/8拍子。这一节奏徐缓的乐章亦为奏鸣曲式。弦乐器静静地演奏出主题旋律,显得沉静而安详。
第三乐章,小步舞曲,稍快板,升f大调(有六个升记号,在当时可以说极为少见)。全乐章在情调上,属于节奏稍快而较复杂的段落,其中段以三度重叠的两支法国号奏出,但音乐并不因此而显得粗野,依旧典雅庄重,是这个时期海顿最完美的小步舞曲之一。
第四乐章,急板,升f小调,2/2拍子,奏鸣曲式。终乐章分成两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为交响曲通常的终乐章形式,以极快的速度向前发展。第二部分为慢板,3/8拍子,这是最后附加的部分,体现出曲名“告别”的含义。不久,第一双簧管与e调的第二法国号结束演奏。初演时,还特别依照海顿的指示,将谱架上的蜡烛吹熄,团员纷纷抱着乐器依次退场。最后的十四小节,由两个继续演奏着的第一小提琴,在安静而孤寂的气氛中,结束全曲。
五、教师小结:
四年级上册小学音乐教案篇7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友谊的回声》
2、音乐知识:力度记号(f、p)
教学目标:
1、能用自然、优美的声音,正确的力度演唱歌曲《友谊的回声》。
2、在优美的歌声及有趣的游戏中,掌握力度记号:“f”、“p”,并能自如地运用到歌曲的表演中,体会自主学习的快乐。
3通过歌曲的演唱感受友谊的珍贵。
教材分析:
?友谊的回声》是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七册第七课《回声》中的表演歌曲。这首歌曲以回声作比喻,表达了对友谊的赞美、珍惜和追求。歌曲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一个由三个乐句组成的乐段。第一乐句由低音区开始,旋律层层上升又缓缓落下,仿佛是视线随着景物而在移动,音乐富有动感。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变化,采用了切分节奏,通过由低向高的旋律进行,发出了越来越热情的呼喊,第三乐句揭示了歌曲的主题,表现了孩子们不仅是在向大自然发出呼唤,更是对友谊的炽热的追求。第二段落音乐转为平稳,表现了对友谊的赞美,前一乐段末句在这里再现,突出“友谊是美好的”这一主题。
教学重难点:
用正确的强弱力度演唱歌曲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子琴、录音机、打击乐器和绘画纸笔。
教学过程:
一、营造气氛,感受美
1、播放《友谊的回声》伴奏音乐,以美丽的大山做背景,学生听音乐走进音乐室。
2、师生问好。
二、寓教于乐
音乐实践,体验美
1、基础练习:
1=4
5342|1-|5342|1-‖
lalaililalailu
2、情境导入:
师:大家的声音真美,将这么简单的练习都变得如此动听!在这个世界上,人的声音是最美妙而复杂的,他能将大自然中很多的声音表现出来,例如:回声。
设问:什么是回声?(声波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再度被听到的声音叫回声)大家在什么地方听见过回声?(空房子里、山谷中)
3、模仿回声:
师:我们就一起来向大自然学习这美妙的回声。(电子琴用固定音高不同力度伴奏)
f p
噢 — 噢 —
4、突破歌曲中的难点:
师:大家声音的表现力可真棒,现在老师把回声加上音高,请同学们唱一唱。(电子琴伴奏,控制力度)
1=be2/4
f pp f pp
ⅰ 6 0 | ⅰ 6 0 |7 5 0 | 7 5 0‖
噢 噢 噢 噢
5、学习力度记号:
师:同学们的声音真是美啊!尤其是加入音高后,声音更加动听了。不过老师有一个小小的问题想请大家回答:
我们向着山谷喊的声音和山谷中的回声一模一样吗?有什么变化?(喊声“强”,回声“弱”)
大家想不想知道,在音乐中用什么记号来表示“强”?什么记号表示“弱”呢?
板书:“f”表示强,“p”表示弱。
引申:“ff”表示极强,“pp”表示极弱。
6、小游戏
师:让我们大家来做回声的游戏,再一次的来感受一下美妙的回声。
(1)介绍方法:10人模仿回声,表现p,其他的同学模仿人声,表示f。(电子琴伴奏)
1=be2/4
f p f p
ⅰ 6 0 | ⅰ 6 0 |7 5 0|7 5 0‖
噢 噢 噢 噢
(2)学生自己设计f对pp和ff对pp的回声游戏,然后实践。
三、创造表现
表演歌曲,理解美
1、聆听歌曲。
刚才我们做了“回声”的游戏,再听一首歌曲——《友谊的回声》。边听边引导学生划2/4拍的图式。
设问:这首歌唱出了哪些内容?为什么称“友谊的回声”?
2、复听歌曲。
师:我们再来听一遍这首歌曲。设问:你觉得这首歌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3、学唱曲调:
(1)教师示范曲调,要求学生仔细听并手划指挥图式。
(2)师:我们先学习第一部分还是第二部分?
(3)生选择。
(4)第一部分的方法:
①分组自学,找出问题。(师钢琴单旋律作为背景。)要求:遇到问题的可做出标记。
②各出一招,解决问题。
③跟琴的伴齐唱第一部分的旋律。
(5)第二部分的学习方法
听琴唱第二部分(最后的14小节)歌谱。师关注学生的情况解决难点。
(6)完整唱全曲。希望同学们能表现出中间部分的回声效果。
4、填词。
(1)听琴轻声填词。
(2)找出疑难问题共同解决。
(3)歌曲处理。我们用什么样的声音和情感才能表达出友谊的'回声呢?
(4)有感情地演唱全曲。
四、编创表演,升华美
1、自由选择小组:歌唱组、伴奏组、绘画组、舞蹈组。
2、分组编创,以歌曲伴奏做背景。要求:歌唱组用最美的声音表现歌曲,伴奏组可以选择打击乐或自备乐器为歌曲准确伴奏,绘画组画出你心中美丽的大山,舞蹈组用优美的舞姿表现歌曲的美……)
3、集体表演。
五、完美结课、延续美
原来你喊出的声音是可爱的,那么你的回声也是可爱的,就像同学间的友谊一样,如果你付出的是真诚、友好,那么同学回报你的就像回声一样,是真诚、友好的,所以,这首歌曲唱出了《友谊的回声》。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一起在歌声中结束今天的课吧。同学们再见!
教学反思
?友谊的回声》这首歌曲以回声作比喻,表达了对友谊的赞美、珍惜和追求。歌曲的篇幅较长,如果采用整体听唱法显得有难度,因此在课的开头通过童话故事《回声》对重点乐句进行突破练习,学唱时把歌曲进行分解,牢牢把握“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和“给学生学习自主权”的理念来组织教学。让教学在“学习重点乐句——整体听赏——分解学唱——整体练习——情感升华”五步环节中逐一落实,让学生学得轻松,唱得愉快。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虽然不像成年人那样去创造、发明,但是,他们对事物或问题好奇、好问、好学,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愉快和谐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被这种愉快和谐的气氛所感染和激励,并以饱满的热情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在导入本课教学时,我运用故事导入法引出《回声》,通过让学生欣赏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最直接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回声”,从而使学生在接下去的“回声游戏”中能更好地表现“回声”,并在课堂中制造“回声”,轻松解决歌曲难点。
二、明确地位,引导自主学习
现代教育观认为,素质教育其实是对学生实施主动性教育。教师要明确自己的地位、作用,在教学活动中采取相应的对策,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和帮助学生参与音乐活动,让学生的学习在“自信地做”中进行,引导学生自信尝试,自信表达,自信探究,自信创造,并在良好的自我观念和积极探索心态下,表现潜能,体会到“学唱歌我能行”。
在教唱歌曲时,我让学生自己选择学唱部分,尊重学生的意愿,把学习的主动权让给学生,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轻松的学习状态中。另外,在学唱难点时,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再由学生充当小老师,自己解决问题,这既能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又能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让学生自信地去学唱歌曲,表现歌曲。
三、课外延伸,激发学生情感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美好情感,无一体现出它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它既促进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也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表现能力;既丰富了学生的音乐想象力,也锻炼了学生的创造力,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情感教育起着积极的作用。
在本课的最后部分,通过课外拓展,要求学生当一回大山和小兔淘淘共同喊出了“友谊的回声”,并引出话题“生活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朋友之间友谊的存在”,让学生尽情讲述身边的“友情”,表达感激之情,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从而为更好地表达歌曲的情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这部分,通过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诉说“友情”,给他们自由发挥的空间,教师只是从旁引导,将课堂还给学生,使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四年级上册小学音乐教案篇8
教学目标:通过欣赏小提琴演奏的《小夜曲》,感受音乐的美妙之处。
教学重难点:了解欧洲音乐的风格特点。
教学准备: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用音乐问好
二、谈话导入:
师:孩子们,今天,我们来欣赏小提琴给我们带来的《小夜曲》。在聆听乐曲之前,我们先通过一些美丽的图片欣赏中世纪欧洲宫廷,了解欧洲音乐的风格特点。
三、导入:
师:孩子们,你们喜欢这些美丽的图片吗?
生:喜欢。
师:你们都到过欧洲吗?
生:回答
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到欧洲去旅游。
四、聆听作品《小夜曲》
聆听第一遍:请说说这首音乐给你一种怎么样的感受?
(音乐给我一种悠扬悦耳的感受。)
聆听第二遍:请说说这首音乐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这首乐曲是用小提琴演奏。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大提琴,大提琴的音色很浑厚,小提琴的音色很明亮。)
五、作品介绍:
这一首《小夜曲》是由两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和一把大提琴演奏的形式和乐曲。其实就是由这些乐器演奏的.奏鸣曲。始自1750—1760年海顿供户外演奏的早期四重奏。小夜曲原是中世纪欧洲行吟诗人在恋人的窗前所唱的爱情歌曲,流行于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演唱时常用吉他、曼陀林等拨弦乐器伴奏,歌声缠绵婉转,悠扬悦耳。后来乐器独奏的小夜曲,也和声乐小夜曲同样流行。
六、作者介绍:
海顿1732年3月31日出生于奥地利南部的一个小村庄,父亲是一位车匠。1754年海顿从意大利音乐家波尔波拉学习作曲,1755年第一部弦乐四重奏
问世。海顿是维也纳古典乐器演奏的奏鸣曲。
七、小结:
师生再见!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