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实用的教案是教师提高课堂组织能力和教学效率的重要工具,教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反馈进行必要的教学总结和反思,不断提升教学质量,美篇巴巴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下册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下册教案篇1
教材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61页
教学目标:
1、知道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依据这一变化规律,比较熟练地判断随着小数点位置的变化,引起这个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2、经历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体会观察比较、归纳的学习方法。
3、感受数学知识中的逻辑之美,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学习数学的情感。
重点难点:
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
教法学法:
1、教法:情境激趣,引导探究。
2、学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生成问题 激兴导入
1、学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
师:知道这节课我们要研究哪部分内容吗?
师:你看了这个题目,大家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向哪移?变化?)
师:带着问题学习会让我们的学习过程更清晰,学习目的更明确。相信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解决心中疑惑。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利用小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自主发问。这些问题来自于学生本身的思考,也就是他们急于探究新知的动力,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和探索中去。)
2、出示孙悟空打小妖的情境动画,将情境中的数据列出,感知小数点位置的变化及小数大小变化。
师:课前老师通过和同学们交流知道同学们都爱看西游记,这天师徒四人正行走在西去取经的路上,突然杀出一个妖怪,想不想看当时是什么情况?(放动画片)
(设计意图:孩子好动,喜欢动画,这一环节设计能有效地把学生的精神集中起来,并通过动画,让学生初步感知小数点位置的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为探索有什么变化规律作好准备,在心理上产生强烈的我要探索的冲动。)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从情境中提取数据让学生填空
0.009米=(9)毫米 ①
0.09米=(90)毫米 ②
0.9米=(900)毫米 ③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下册教案篇2
设计说明
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本着“学贵在思,思源于疑”的思想,不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去探究、发现新知识的奥妙,从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积极探究的活动中掌握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遵循由特殊到一般的规律进行探究活动是这节课设计的主要特点之一。学生对三角板上每个角的度数都比较熟悉,从这里入手,先让学生算出每块三角板上三个内角的和是180°,进而引发学生猜想:其他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吗?接着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任意画出不同类型的三角形,通过量一量、算一算,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或接近180°(测量误差)。再引导学生通过剪拼的方法发现各类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角。然后利用课件演示进一步验证,由此获得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这一系列的活动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必要的基础。最后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逐层加深。在练习的过程中,既激发了学生主动解题的积极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又兼顾到了智力水平发展较快的学生。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三角板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
师:这些是我们早已认识的平面图形,那么你们知道长方形有什么特征吗?(学生汇报: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有四个角,且四个角都是直角)
师:这四个角一共是多少度?(360°)
师:你是怎么算的?(90°×4=360°)
师:请看大屏幕。(课件演示三条线段围成三角形的过程)三条线段围成三角形后,在三角形内形成了三个角(课件分别显示出三个角的弧线),我们把三角形里面的这三个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
师:通过刚才的回忆,同学们知道长方形四个内角的和是360°,那么三角形的内角和又是多少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学过的平面图形,唤醒学生的认知。借助长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的特征,学生通过计算很容易知道长方形的内角和是360°,从而质疑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这样以问题情境开始,既丰富了学生的感官认识,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探究新知
1.探究特殊三角形的内角和。
师:(课件出示一块三角板)大家熟悉这块三角板吗?请拿出形状与这块一样的三角板,并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各个角的度数。(课件出示由三角板抽象出的三角形)
师:这个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和是多少?(180°)你是怎样知道的?(90°+45°+45°=180°)
明确:把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合起来就叫做三角形的内角和。
师:(课件出示由另一块三角板抽象出的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90°+60°+30°=180°)
师:从刚才两个三角形内角和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这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且这两个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
2.探究一般三角形的内角和。
(1)刚才我们探究了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那么其他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又是多少度呢?请大家猜一猜。(大多数学生认为也是180°)
(2)操作、验证一般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师:刚才大多数同学认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但也有几个同学不敢肯定,那么我们用什么方法来验证这个猜想是否正确呢?
①小组合作,探究验证方法。
师:请每位同学先独立思考,然后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看一看哪个小组想出的方法最多。
②交流汇报。
预设
组1:我们小组用量角器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分别量出来,再加起来看一看是不是等于180°。
组2:我们小组猜想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而平角的度数也是180°,如果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刚好能拼成一个平角,那么就说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所以我们小组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来,拼一拼,看一看能不能拼成一个平角。
③动手操作,验证猜想。
师:请同学们选择一种你喜欢的方法来验证我们刚才的猜想,验证完,将你的结论在小组内交流。(出示课堂活动卡,教师巡视,参与各小组的验证活动,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师小结:大家刚才量出来的结果或拼出来的结果都在180°左右,其实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180°,因为在测量或操作的过程中会产生误差,所以数据会有一些偏差。
3.得出结论。
师:根据上面的验证,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怎样的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教师板书: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操作、思考、反馈等过程,真正经历了有效的探究活动,先由直角三角形算出其内角和,再用猜想、操作、验证等方法推导出一般三角形的内角和,最后归纳得出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体会到了数学学习中归纳的思想方法,还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下册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2、3、5倍数的特征,熟练应用2、3、5倍数的特征进行判断。
2.会运用2、3、5倍数的特征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3.感受知识应用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以及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
?重点难点】
1.会正确判断2、3、5的倍数。
2.会运用2、3、5倍数的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整理导入】
师:同学们都喜欢花吗?你都喜欢些什么花?学生回答。
师:小明的妈妈也非常喜欢花,有一天她去逛花店:玫瑰3元/枝,郁金香5元/枝,马蹄莲10元/枝,她买了一些马蹄莲和郁金香,付给售货员50元,找回了13元,小明的妈妈马上就知道找回的钱不对。你知道她是怎么判断的吗?(多媒体出示教材练习三第12页第7题图片)
引导学生分析:由于妈妈买的是马蹄莲和郁金香,马蹄莲10元/枝,所以它的总价是10的倍数,也就是整十数,而郁金香5元/枝,所以它的总价是5的倍数,个位上是0或5,两者合起来的总价一定是几十元或几十五元,因此,服务员找的钱数不对。
小结:5的倍数的和还是5的倍数。
那么:2的倍数的和(还是2的倍数),3的倍数的和(还是3的倍数)。
师:同学们灵活地利用了5的倍数的特征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非常了不起,这节课我们就来针对这些内容进行相关的练习。
板书课题:2、5、3的倍数特征的练习
?归纳提高】
1.2、5的倍数,都只要判断哪个数位上的数就可以了?3的倍数怎样判断呢?引领学生回顾,梳理2、3、5的倍数特征。
2.你能否一眼看出下列各数一定有一个什么因数(1除外),为什么?
2940、305、850、723、9981、332、351、1570.
3.什么叫奇数?什么叫偶数?
4.(1)在8,35,96,102,3.2,111,840,1060,14中,奇数有(),偶数有(),是3的倍数有(),是5的倍数有(),同时是2、5、3的倍数有()。
(2)的三位偶数是(),最小的二位奇数是()。
(3)同时是2、3、5的倍数的三位数是(),最小三位数是()。
?课堂作业】
学生独立做教材第12~13页练习三第8~12题。
?课堂小结】
提问: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对2、3、5倍数的特征进行了练习,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实际上运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可以解决很多的实际问题,只要我们用心思考,善于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相信大家还会有更多的收获!
?课后作业】
1.阅读了解教材第13页练习三后面“生活中的数学”和“你知道吗?”
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下册教案篇4
教材分析
本课通过实验来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学生们知道“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能对线段的长度进行基本的测量与计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三角形任意(较短)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2、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的过程,通过猜想—实验—结论的方式,感受数学在学习、生活中的作用。
3、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想像、猜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难点:判定两条线段的和等于第三条线段时能不能组成三角形。
预设过程
一、引入:
1、把一根吸管任意剪成三段,再用电线穿在一起,(这电线穿在一起做什么用知道吗?)头尾相连,会得到什么图形?
2、首尾相连一定是三形吗?(举手表决)。刚才有的同学认为可能围成,有的认为可能围不成,那到底能不能呢?同桌合作,剪一剪,围一围。
二、展开:
1、学生操作:把一根吸管任意剪成三段,再用电线绕一绕。
2、反馈:
把具代表性的三种不同情况的贴在黑板上。为了便于研究,给标上序号。
(围成的贴三个、围不成的各一个,)
3、同桌讨论思考:假如我们把吸管看成三角形的三条边,也就是三条线段。同样的一根线段,任意剪成三段,为什么1、2、3号能围成三角形,而4、5号却围不成呢?课件演示.
4、交流并作第一次。板书:三角形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5、尝试:出示4厘米、10厘米、5厘米的三条线段。
符合两边和大于第三边,能围成三角形吗?
6、第二次:板书:任意(较短)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7、自学:书上是怎样说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的,自学书本第82页。
三、巩固:
1、书上86页习题,在能围成三角形的各组小棒下面画钩。集体交流,能不能用刚才的算式来说明?有没有用简单的方法来判断或你认为哪个办法能快速判断?
2、对习题进行变式练习
①3厘米4厘米5厘米:观察边有什么特点?是不是所有的三个连续自然数都能围成三角形呢?举例:1、2、3或0、1、2或7、8、9。
想象一下,这三条线段围成的三角形是怎样的?(初中会学到勾三、股四、弦五)
②3厘米3厘米3厘米:三边有什么特点?围成的图形是怎样的?(正三角形或等边三角形)是不是所有的三条相等的线段都围成正三角形?
③2厘米2厘米6厘米:怎么变才能围成?怎样判断呢?
④3厘米3厘米5厘米:用手势表示一下围成的样子,知道是什么三角形吗?如果换掉其中5厘米的这条边,可以怎么换?讨论一下。
交流:为了研究方便,我们都以取厘米的数。
331:搭起来的三角形会是怎样的?用一个词来说:细细的、尖尖的。。。
332、333(这是什么三角形)、334、335。发现图形有什么变化?(扁了、胖了、矮了)
如果要换调3厘米的边,可以怎么换?
四、拓展
1、哪条路最近?请用今天所学知识来解释。
2、抽象出三角形:用字母表示三角形三边关系
3、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剪三段围成三角形中的奥秘解析
4、。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下册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天平游戏,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等式两边都乘一个数(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2.利用发现的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3.培养同学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天平游戏,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等式两边都乘一个数(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教学难点:
利用发现的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教学策略:
利用教材这一直观教具,让学生观察天平两侧都加上或减去相同的质量,天平仍然平衡,引导学生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直接提出问题,让学生经历一个猜想→验证→总结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有深入的情感体验,也体验了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归纳过程获得知识。
教学准备:
图片,纸卡。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主导活动
主体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
激趣明标
出示91页的天平图:
今天我们要在天平上做游戏,通过游戏我们将发现一些规律。现在我在天平的左边放5克砝码,右侧也放5克砝码,这时天平的指针在正中央,说明什么?
如果在天平的左侧加上2克砝码,右侧也加上2克砝码,你们发现了什么?怎样用算式表示?
如果在天平的两边放上相同质量的砝码,你们发现了什么?用算式表示你的发现。
现在左侧放的砝码的质量用x表示,右侧放10克砝码,天平两边平衡。用算式表示天平两边平衡的状况。
现在天平的左侧加上5克砝码,右侧也加上5克砝码,你们发现了什么?用一个方程来表示?
如果两边都加上10克呢?会出现什么情况?怎样用方程表示?如果都加上12克呢?
通过上面的游戏,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等式的两边加上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学生回答说明什么
天平两边的质量相等。
天平两边的质量仍然相等。
同学们分组做实验,列算式
推选一个同学汇报。
每人在纸上写一写
一个同学汇报。
在纸上写一下
一个同学汇报。
同桌两人互相研究一下
得出结论:等式的两边加上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通过天平实验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天平平衡所需的条件,从而为方程意义 的理解做好铺垫。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学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
二、扶放结合
探究新知
同学们推想一下如果天平两侧都减去相同的质量,天平会怎样?你设法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两组游戏,你发现什么数学规律?
我们利用同学们发现的这个数学规律,就是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数x是多少。同学们试一试,如何求出x+8=10中的未知数x。
x+8=10
x+8-8=10-8
x=2
教师:想一想,如果在等式两边都乘一个数(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还成立吗?与同学交流你的想法。
二、验证假设,得出规律
教师巡视,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
说出你是怎么想的?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4x=380
4x÷4=380÷4
x =95
同桌两人互相研究和实验。
在小组内讨论。
在小组内商量后,
学生汇报求未知数x的方法。
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1.学生分组进行验证。
2.学生汇报自己的验证方法及结果。
3.学生尝试解方程:
4x=400
在游戏中,不仅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天平两边的变化,还巧妙地将直观演示与方程相结合,帮助学生体会变化的规律,为 解方程打下基础。
让学生在做中学,充分发挥小组的合作作用,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自己领悟知识。
三、反馈矫正
落实双基
第91页试一试。
教师进行个别辅导。
第92、93 页的解方程。
教师巡视,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
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练习第92、93 页的解方程。
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
通过练习适量的题目,提高学生解题的熟练程度和灵活性。
四、小结评价
布置预习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全班交流。提出问题。
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下册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知道含有字母的式子既可以表示数、数量,也可以表示数量关系。
2、会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能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3、让学生初步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和优点,渗透符号化思想。
教学重点:会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含有字母的式子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1、儿歌引入:
学生初步体会字母具有的概括性。
同学们都熟悉这样一首儿歌吧:
1只青蛙1张嘴,
2只青蛙2张嘴,
3只青蛙3张嘴,
和同学们交流一下。你能用一句话表示这首儿歌吗?
学生汇报:
二、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和意义:
1、妈妈和淘气比年龄:
学生初步体会妈妈年龄和淘气年龄的关系:
淘气1岁,妈妈比你大26岁,妈妈的年龄怎么表示:
淘气2岁,妈妈比你大26岁,妈妈的年龄怎么表示:
如果淘气的.年龄为a岁,那么妈妈的年龄是多少岁呢?怎么表示:
2、摆图形:
学生体会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和意义:
出示图形:摆一个三角形需要3根小棒,摆2个这样的三角形需要多少根小棒?摆10个呢?摆a个呢?
生发现寻找规律能帮助我们更快地解决问题,从而产生寻求规律的必要性。为了简洁、清晰地表示规律,需要引入字母,用a代表摆任意的三角形。
生列式:师强调a×3的写法。
三、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1、练习:试一试:
第一题:回到刚开始的儿歌,老师再添两句。
你能用一句话说一说这首儿歌吗?为什么?
第二题:哈雷彗星这道题是难点,学生容易错,让学生说出为什么。
用字母既可以表示数、又可以表示两个数的关系,还可以表示什么?(计算公式)你能举例说明吗?
练习第三题:
还可以表示什么?(运算定律)你能举例说明吗?
练习第四题:
四、总结:
揭示课题,用字母表示数有什么好处吗?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在什么地方用到用字母表示数。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