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篇巴巴 >心得大全

长征的读后感6篇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学习到不同的文学技巧和表达方式,从而运用到自己的读后感写作中,提升质量,写读后感是我对书中语言和叙事手法的思考和分析,美篇巴巴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长征的读后感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长征的读后感6篇

长征的读后感篇1

众所周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整整两年中,红军长征转战十四个省,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

在我的心中红军是一个被称为天下无敌的队伍,红军是一个能刻服一切困难的队伍,红军是一个不怕牺牲的队伍,红军是一个创造举世无双的壮举: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队伍。在长征途中,有一些可歌可泣的故事:草地上,小红军不骑的马,不吃的粮食,最后英勇的牺牲了;雪山上,军需部长为了把棉衣发给每一位士兵,自己却冻僵了;沼泽地上,一个士兵快被沼泽吞没时,旁边的士兵为了救他自己却永远地埋在了沼泽地里……一个个动人的故事里,才知道生命有多么的宝贵啊。爬雪山,过草地,上刀山,下火海。他们都完成了,因为他们只有一个目标:新中国。

我们要学习红军顽强拼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其乐无穷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长征途中,红军历经艰难困苦,而我们现在,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吃东西挑三拣四,这个要吃,那个不爱吃,还怕苦怕累,怕脏,怕受委屈,在家里就像个小公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和红军对比,真是惭愧极了。

我们今天是祖国的希望,明天将是祖国的栋梁。红军的事迹将不断地激励着我,要刻苦学习,努力向上,长大成为一个合格的接班人。

长征的读后感篇2

每当我注视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耳边响起雄壮昂扬的《义勇军进行曲》时,脑海里不由得浮现出一段段红色的记忆,不由得想起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读完《长征的故事》时,我浑身的血液都僵硬了。漫漫征程,红军跨越十多个省,所到之处,哪里没有浸透红军的热血? 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大雪山,攻占腊子口…… 都是一幕幕最动人的血色记忆,无论冰封的皑皑雪山,还是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无不留下了红军的身躯与鲜血,而令我久久思考的是这样一个问题:长征在那样恶劣的'环境和条件下为什么会取得最后的胜利呢?

首先,革命红军有坚定的信念。长征路上的艰辛和困难重重,面对饥饿严寒,他们不喊苦不叫饿,是他们的精神战胜了肉体;面对牺牲,他们义无反顾,是他们的精神支持了他们。正是他们有了伟大的信仰,坚定了必胜的信心才是他们奋不顾身,与敌人对抗;正是他们有了坚定的信念,才是他们为国捐躯无怨无悔。

其次,革命红军有伟大的团队精神。每一次的胜利,是一个个战士齐心合力,互帮互助,共同战斗的结果。面对枪林弹雨,没有丝毫的恐惧;面对雪山草地,没有丝毫的畏缩,因为他们每个战士的心里都有自己的组织团队。

今天,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过着幸福的生活就是烈士们用鲜血换来的。祖国的未来新长征还靠我们,我们虽然再不用爬雪山和过草地,但我们同样面临着新的挑战。我们每个少先队员都应该学习革命们树立远大的理想,不怕困难,勇于牺牲,团结协作的长征精神。

长征的读后感篇3

“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这是《长征组歌》里一首歌的开头,这足以说明红军在爬雪山、过草地时的艰辛。

红军在爬雪山、过草地时是最艰难的,虽说这一段路只是长征中的一小段,但这却是最艰苦、最磨炼人意志的一段路。夹金山、梦笔山、亚克夏山、昌德山、达古山,这是红军翻越的五座大雪山,海拔均超过4000米,极其凶险。松潘大草地是中国海拔最高、最凶险的草地。

只听这些山的名字,我们可能都会畏缩。红军要在几个月的时间翻过五座大雪山和一片巨大的草地,真是无法想象,而四面八方到处都是国民党的追兵,还要处处提防。

红军缺衣少食、超强度的跋涉是我们这一代人所无法体会的。

那么,靠着什么使红军战士在面对严寒、饥饿、缺氧以及死亡时都能勇往直前呢?只有一种精神才能使普通战士做到这一点,那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天,可望而不可即,高于天就更不可能了。但是有这样一群人,在他们心里,革命精神比自己的生命还要重要,他们面对困难与艰险绝不退缩,而是舍生忘死,勇往直前,他们共有一个名字一一红军。无数的困难与磨难都被他们踩在了脚下,他们是铮铮铁骨,是一支伟大的钢铁部队……

长征途中,尸骨累累,红军战士们有的饿死,有的冻死,有的病死,看着面前自己的战友一个接一个地倒下,他们忍住悲痛,战胜严酷的环境。革命精神考验着他们的意志,就是这种精神支撑着他们一步一步翻越雪山,走出了沼泽,为我们后辈换来了今天安定、幸福的生活。

正是有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红军才能稳稳当当地扎根在陕北那块黄土地上,并在解放战争中横扫千军,所向披靡,也才能在朝鲜战争中让目空一切的联合国军乖乖认输。有这样一支部队,中国必将无敌于天下……

长征的读后感篇4

?长征》是王树增查阅了大量的史料,实地采访了许多老红军战士而写成的,是第一部用纪实的方式最全面的反映长征的文学作品。在书中,作者讲述了在这一伟大壮举中许多感人的事。通过这些感人的事件体现出来的国家统一精神和不朽的信念力量。

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是红军长征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考虑重开革命新局面,中共中央主动进行战略转移。原来相对稳定的战略格局被打破,局部长征最终演变成整个主力红军的长征。

长征是什么?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艰难险阻的远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不畏牺牲的远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传播理想的远征。长征跨越了中国十五个省,转战地域面积的总和比许多欧洲国家的国土面积都大。长征翻越了二十多条巨大的山脉,其中五条位于世界屋脊之上且终年积雪。长征给予人类的精神财富,是走向历史所必需的永不磨灭的信念。

当我在书中读到“三排长的身后是一条长长的血迹,他一直爬到敌人的机枪跟前与这个川军射手紧紧地抱在一起,二排长已经奄奄一息,手里还握着刺刀,刺刀的刀刃深深地插在一个川军的肩胛骨里。”惨烈的景象让我无比震撼!为了战胜强大的敌人,取得胜利,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在所不惜。这样壮丽的牺牲令山河变色,使山川动容人。在整个长征的过程中,这样的故事数不胜数。纵观整个长征过程: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过草地……每一个战略方向的改变,每一项战略任务的落定,每一次战斗胜利的取得,都无不体现出中国红军战士“大无畏”,不怕艰难困苦,坚持的精神。

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比世界上任何人都有理由读懂中国工农红军所进行的长征。读懂了长征,就会知道人类精神中的不屈不挠与顽强是何等的伟大;就会知道生命为什么历经苦难与艰难依然能够拥有快乐和自信;就会知道当一个人把个体的命运和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时,天地将会多么广阔,生命将会何等光荣。

长征的读后感篇5

暑假里我读了《说不尽的长征故事》,这本书讲述了红军二万五千里的长征中发生的一些感人的故事。故事中有革命领袖对战士们的关怀、对百姓们的爱护和革命战士们的勇敢顽强。这是一本关于长征的一些经典事例的描述,正如标题一样,长征路上有说不尽的故事,但就是这些零星记录的故事足以让我感受到长征中一些伟大的人和让人感动的事。

1935年10月长征中的中央红军进入甘肃通渭县。警卫员陈昌奉接到通知要备好接下来10天的干粮,他考虑到毛主席由于长征以来,每天跋山涉水,身体一天天消瘦,他非常心疼。他为了让毛主席补补身体,多买了些肉和粮食。但没想到第二天部队就要经过回族居住地区,毛主席考虑到回族群众的生活习俗,要求部队凡是用猪肉或猪皮制作的食物一律不带,必须在出发前处理掉,但是陈昌奉觉得这些粮食来之不易,毛主席是红军的领导者,他的身体健康更是格外重要,所以他不愿意送掉来之不易的干粮。

毛主席看出了他的心思,于是问他:“你从江西带来了多少粮食?”他指了指身边的两个口袋说:“只有这些。”

毛主席说:“这两个口袋可是宝贝,不然怎么吃了一年还又增加了一个大口袋呢!”毛主席又说:“我们靠人民才能胜利,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我们靠两口袋干粮早都饿死了。”

从这个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出毛主席和红军之所以深受百姓爱戴和支持,是因为我们党是真心的尊重老百姓,并且身体力行,严于律己,这也是为什么红军总能得到各族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长征的路上充满了艰险,经常是前有天险,后有追兵。在夺取险关腊子口的战役中,部队来到了被称作“天险”的腊子口,这里地形险峻,周围都是崇山峻岭,腊子河水流湍急,涉水是行不通的,经过腊子口的唯一通道是一座两山之间的一座小木桥,桥头驻扎着国民党的碉堡和机枪排。部队召开“诸葛会”,大家一起想办法。就在大家无计可施的时候,一个十七八岁的小战士勇敢的站了出来,说他可以登上悬崖。部队首长看到了小战士的信心和坚决的一直,于是让他尝试爬上了悬崖,部队也由此制定两面夹击的打法。最后部队成功夺取了天险。从这个故事中,我看到了红军战士的勇敢和部队的团结信任。一个小战士的建议都能被听取,部队能团结作战,不畏天险的勇敢精神让人十分敬佩。

长征留给我们的不只是这些感人的故事,更留给了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继承长征精神,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长征的读后感篇6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每当读起这首朗朗上口的诗时,心中浮现出来的是两万五千里长征路上红军跨过一座座高山,趟过一条条河流,走过辽阔无边的大草原。他们用汗水和鲜血成就了现在美好的生活。

前几天我读完了红军长征的故事,他们敢于为祖国奉献的精神把我深深感动了,无论这段长征路多么艰苦,红军们丝毫不畏惧,不论夏日炎炎,还是大雪纷飞红军们始终有一颗炙热的心,任何东西都阻挡不了他们向前的脚步。

这本书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故事就是《 三棵柳树》的故事。红军经过了漫漫长征路,来到了四川的若尔盖大草原,在红军的队伍里,有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他的名字就叫侯德明,他从老家湖南出发的时候,从柳树上折了一根柳枝下来,在长征路上,他一直拿着这根柳枝,在长征路上,侯德明和他的父母走散了,这一路上一直是红军叔叔阿姨在照顾他,走到四川时,侯德明生了重病,红军叔叔只好把他留给了当地藏民,侯德明把手中一直拿着的这根柳条插在了茫茫的大草原上,80年过去了,当年的那个孩子已经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可那棵柳树依然挺立着,人们把它叫做“红军柳”,那棵柳树依然是大草原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因为有了红军我们现在的生活才会如此美好,红军谢谢你。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6篇

巴金的家读后感500字6篇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参考6篇

骆驼祥子二的读后感6篇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优质6篇

詹天佑的读后感400字6篇

骆驼祥子二的读后感优秀6篇

骆驼祥子二的读后感模板6篇

心灵的观后感推荐6篇

心灵的观后感优秀6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55388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