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一些事情上相信大家都有着独特的见解,那么就需要写好体会,在当下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习惯写体会来记录自己的感受了,以下是美篇巴巴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读《孔子》心得体会7篇,供大家参考。
读《孔子》心得体会篇1
电影孔子上映的第二天2月23日,我去电影院看了这部电影,现在来写观后感,纯属个人意见,不知道该对谁说:
第一,形象和场景刻画:
关于周润发和心中孔子的形象:我一直承认周润发演技比较好来的,这部电影刻画的孔子,一直微笑着,很端但是不傲的感觉,温润有余而宽厚不足。而历史上那个面目模糊但妖妖叨叨的南子,周迅演的还不错。
对古代的房屋啊,祭祀啊等了解很少所以看不出门道,我想的就是两点:一本片中齐鲁卫等各国的都城、村落明显不同,反映出了经济实力和民风民俗的差异,比那种看不出发生在那个城市的现代剧好很多。二孔子周游列国不是周游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春秋时代似乎最北边的小国燕也是在现在北京这个位置,也就是说,他周游列国应该都在黄河附近或者以南,为啥后半段那个雪花飘飘的,象东北的冬天啊?
衣服:孔子的衣服和徒弟们的、国君们的很正常,一看就是麻的。南子的衣服,雷到我了,没见过把一大堆蓝色珊瑚珠纷纷扬扬挂一脑袋象一新疆小美女似的古代夫人,更雷的是她还从一排蓝色珠帘中走出来。
第二、电影与历史和著作的契合:
因为这个阶段在读论语,所以还是有些感想的。
开篇处加封大司寇之前,孔子和鲁国国君说的那些话,差不多都是论语或者相关原文,不过改换了环境,比如该和冉有说的,对鲁国国君说了,这个也算是在尊重史实基础上的艺术加工吧,可以接受。
那个漆思弓开始可是难坏了我,印象中完全没有这个人啊,回家一百度原来就是漆雕开,吾斯之未能信的那位。这个,古代人有姓名字号。所以有点乱,其实著名学者知道漆思弓=漆雕开,看乐和的人既不知道漆思弓也不知道漆雕开,编剧就应该照顾一下我们这种刚开始学的人,直接叫他漆雕开就好了么?
传说此电影首次还原子见南子,这个,历史上算一个迷案,反正肯定是有点暧昧了,要么为什么孔子的学生子路大大方方的不悦,孔子诺诺的予所否者天厌之。这个地方南子说大家都能看见你的痛苦,可是没有人能体会你痛苦中的境界,(没记错应该是这个话吧?),实际有画蛇添足之嫌,讨论完了诗经和仁者爱人、好德如好色,南子噤声,再拜,退下,多好。痛苦的境界,这个要么大容易拔高成假大空,要么容易让编剧留下南子对这个境界作何理解的大漏洞。
孔子的诸位弟-子,传说孔子一生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剧中露脸的有那么几个。已经说过了的漆雕开,正冠后亡的好勇过我无所取材的子路。文质彬彬的孔子最喜欢的颜回、有管家感觉的冉求、著名孝子曾参、被夫子称赞总有办法的子贡,被孔子打击朽木不可雕也的宰我......
读《孔子》心得体会篇2
电影业发展至今,数不尽的风云人物被搬上了银幕,在那黑白的方寸之间重领风骚,却少有人问津儒家始祖孔圣人。一则是孔子已不是单纯的一个名字或是一个人物,而是代表了一种精神和思想;再则该角色实在是难以驾驭,我们可以天马行空的去想象神怪仙魔,可以凭着照片和文字去模仿伟人的风范,可对于这位孕育出了现今华夏数千年文化于思想的孔圣人这一角色,令多少影视人望而却步。
不得不承认周润发的精湛演技,不愧是在演艺界的顶尖大师,他将孔子对世间生灵的珍惜,对家人的慈爱,对知识的求索,均展现的淋漓尽致。尤其是孔子的强大智慧生出了对人世苍生的悲悯之心令人刻骨铭心,那眼神中所透出的忧伤与智慧之光,让人过目难忘。
遗憾的是,《孔子》也存在着些许瑕疵。比如在前期宣传时力捧的南子与孔子的感情戏份反倒是枯燥乏味,饰演孔子的发哥和饰演南子的周迅只有一场对手戏,且台词只有寥寥几句。南子乃孔子红颜知己一说根本就站不住脚,整个剧情发展下来,南子一角完全成了“鸡肋角色”可有可无。还有片中出现了像连环弩这样的大汉朝以后才有的“高科技”武器却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多少让人有点接受不了,好看是好看了,可还是注意点尊重历史吧。不过该片的可圈可点之处也颇多,时不时的插进一些典故如“朽木不可雕也”、“苛政猛于虎”,颇有教化人心的意思。
?孔子》从总体上来看还是不错的,也得到了孔圣人后人的认可。当然,跟历史较真的观众也大有人在,指出了片中各人的称谓不合情理等细枝末节的问题。我奉劝各位,切莫计较这些,就当这又是一场豪华的商业巨片又何妨呢?
读《孔子》心得体会篇3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之所以能流传千古,正是因为它教给了我们许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和做人的道理。
理想之道
宋朝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是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以及古人对它的推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我们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在《论语》中孔子谈到理想时,并不认为志向越高远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内心的定力与信念。无论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实现所有理想的基础,在于找到心中的真正感受,一个人的内心感受永远比他外在的成绩更重要。
心灵之道
人生百年,孰能无憾?人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不如意的事情,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但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论语》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磨难。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便是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如果一个人不能接受这些遗憾,将会导致什么后果?一种遗憾,其实可以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又会是什么呢?那就如印度诗人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
这个世界上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生活。
?论语》是道德和智慧的凝结,它是循循善诱的老师,又是一个坦率、正直、宽容的友人。它是可以映射我们的道德情操、品性休养的一面镜子,是我们的引路灯,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
读《孔子》心得体会篇4
假设一个两千年前的场景,子贡问名满天下的老师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这是一个称得上有些刁钻的问题,天下的道理纷繁复杂,每个人心中坚守的道义都不相同。孔子游历各国讲学,每天每日也都在不断学习改进。如今却让他用一个字总结出让人可以终身信奉的信条,其实也是用一个字凝练出孔子所坚持的儒学的核心。没看后面的记述前,我会觉得这个字是“仁’或者是“礼”因为这个是后人总结出的孔子思想的核心,但孔子本人的解答却是“恕”。
最初听到这个答案,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宽恕,宽容,我想到了孔子的以仁治国,那这个字应当属于他的仁字范畴。但是课本上更多的解释却倾向于指对人应仁爱宽厚,推己及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思想在论语中出现了不只一次。孔子在评价最贤德的弟子颜回时便提到了他的不迁怒。这种思想看似简单易懂,实践起来是无比的困难。特别在如今的社会中,人们的内心十分的脆弱,每当遇见什么事情时,总是去逃避谴责,去寻找自己内心的避风港。似乎将自己用厚重的盔甲包裹起来,对外界的一切充耳不闻,便能离开那些焦虑肮脏的世界。孔子的世界便是这样的,诸侯争霸礼崩乐坏,各国诸侯忙着富国强兵,剥削百姓,给百姓以沉重的赋税徭役。也致使无数能人贤士心灰意冷,归隐山林。
但是孔子,正是在这样一个混乱的时代勇敢走出,直面肮脏与灰暗。春秋时期大事连连,胜迹处处,而它最高的光辉却闪耀在无数个破败的泥路上。孔子也曾向往入仕,却遭到奸人的陷害离开朝堂。他不迁怒于朝堂,更不迁怒于时代,他原谅这个混乱的国家,并用自己一颗永远赤诚永远热烈的心去改变它,至死不渝。
孔子的思想影响着整个中国,和华夏血脉永远的熔铸在了一起。但在两千年前,他也仅仅是一个平凡的老人。我是从他与子贡的对话中开始了解的论语与孔子,他悠悠然的道出的恕字,却包含着无限的未来与力量。儒家文化与中华民族血肉相连,这其中有太多的力量等待着我们的学习。
读《孔子》心得体会篇5
春秋割据,各国战乱,孔子的年代就穿插在这样的乱世中。他和他的弟子们颠沛流离,周游列国十几年。一直未曾放弃的是礼义仁和。
我带着并不是很高的期望去看这部影片。两个多小时,和场内的观众一起,很安静地看完。正如胡玫所说“《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让你记住很多故事情节的影片”。但孔子带给我的,不仅是故事和情节那么简单。他留下的,是一个形象,一种精神,连同他身后的弟子一起,或许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读书人。但你感觉到的必定是如海涛般的千军万马,统领着一个时代。
周润发饰演的孔子是影片的主线和灵魂。不管在何境地,自始至终坚定淡定的眼神,礼义娓娓道来的神韵,仿佛孔子转世。
颜回、子路、冉求,性格各异,但爱师如命,遵循礼仪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卫国,冉求回鲁国效命。最牵动人心的是颜回,颜回是孔子最钟爱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却机智灵活、意志坚定。他死得那一幕,有很多人给出了负面的评价:矫情、假、搞笑。但我被感动了,我相信颜回不顾生命,甚至都没有想到生命,反复潜入水中挽救竹简的那一刻,很多观众也落泪了,我也相信当孔子一直抱着死去的颜回不肯放手的那个场面,震撼了万千人。
周迅演出了南子的神韵,她天生就是一个好演员,扮演的角色能逼真到骨子里。南子这个角色也并不是可有可无的。重要的角色是它存在,你觉得可有可无,它一旦不存在,你会觉得缺了很大一块。孔子其实是惊艳和动心于南子的美貌的,但他终以一句“可有些人就是好德如好色”决然截断了即将升华为暧昧的一种情愫。南子让世人看到了孔子并非神,孔子同时也是一个普通人,南子虽然简单出场,寥寥的情节铺陈,但巧妙地反射出人物在本性和信仰之间的取舍,实为一个看点耐人寻味,又怎么会是可有可无呢。
孔子说:后人理解我,后人误解我,都因为—《鲁。春秋》
不难预料,《孔子》也一样,会在不同人心里留下不同的印象,在不同人的内心埋下不同的种子。
但不可否认,胡玫是成功的,他抓住了孔子的神,抓住了那个时代的症结点,表现起来就不会像看历史书一样晦涩难懂和索然无味。这部影片给人的总体感觉是好的,故事情节和表现手法都没有打水漂。
媒体的担忧,在现在看来有惊无险,《孔子》并不会因为阿凡达遭到票房威胁。中国的历史深得人心,孔子的礼义仁和备受推崇,胡玫的实力也得到见证。
读《孔子》心得体会篇6
对于孔子的思想,一般认为仁是其核心,相关讨论也较为充分。其实,孔子思想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时。由于学界对孔子思想中的时还不够重视,讨论较少,因此很有必要加以深入研究。孔子是依时而定的圣之时者孟子曾对几位享有盛名的历史人物作过评价: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孟子·万章章句下》)伯夷就是商末不恋王位、反对战争、不食周粟的孤竹君长子,他被作为清正廉洁的楷模。伊尹是辅佐商汤伐桀立国的阿衡(宰相),后又辅佐三位商王,以敢担当、堪重任而著称。柳下惠是鲁国的贤大夫,以宽厚仁和而知名。对于孔子,孟子作出了圣之时者的评价。所谓圣之时者,就是说孔子能够不拘泥于成规,能相机行事、依时而定。因此,孔子是金声玉振的集大成者。
实际上,孟子圣之时者的评价来源于孔子自己的主张。孔子在《论语·微子》中对被称为贤人的伯夷、叔齐、柳下惠等人的德行作过褒奖有加的评价,但谈到自己时却说,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这里的无可无不可,说的是万事万物没有什么绝对不变的,可与不可看起来是相互对立的,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它们之间存在着辩证的统一。也可以说,孔子是用辩证的方法看待问题的,认为矛盾的双方可以转化,一切都应相机行事、依时而定。《论语·里仁》中还记载了孔子的一段话:子曰:squo;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squo;这是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有一定要怎样做、不要怎样做,只要怎样合理恰当就怎样去做。对孔子而言,一切都不是固定不变的,一切都要顺应时势,相机行事,择善而从,力求得体,以获得最佳效果。《论语·子罕》中有: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孔子戒绝的四件事情——不任意、不专断、不固执、不自以为是,也从反面表达了要顺应时势而不要固执偏颇、任性僵化、一成不变的主张。
读《孔子》心得体会篇7
有幸拜读了陈家昌教授撰写的《论语》导读这本书,觉得孔子在两千多年前总结出来的道理,在当今的社会里,又仍然那么实用,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是一种纯粹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对当今社会的人,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那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读论语让我领略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在生活如何去寻找快乐。
苦中作乐
我以为古来善苦中作乐者莫过于孔子。试观孔子一生,虽心怀天下而不得用世,虽才华绝代而无人能识,先后畏于匡,困于蔡,厄于陈,在适楚途中始得一觉悟,乃自卫返鲁,删诗正乐作春秋以终世,其经历可以说是辛酸悲苦极了,然而孔子始终没有过怨言。他抱着“君子不怨天不尤人”的坚定信念;安于“一箪食一瓢饮”的清贫生活;和弟子燕居闲谈悠然论道以为乐。这种“嶷巍荡荡,随之自然”的雍容气度,“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广阔胸襟,真足以为万世师表。
既然吃苦在所难免,我们就应该乐着吃,而不是苦中吃。换一种态度对待苦难,生活会少一分苦难,多一分容易;少一分忧愁,多一分快乐;少一分痛苦,多一分甜蜜。人生在世只是短短的数十年,若经常都是在愁苦中度日,多么不值得呀!即使再苦再累也应该学会苦中作乐。有的人感叹教师的工作又苦又累,钱又少,但是若能帮这项工作看成一种享受,学生的进步是自己努力的成果,那我想我们的工作会开展的更好。
苦中作乐,是做人的积极态度,是成功的奠基石,是快乐的姐妹。
助人为乐
儒家以“仁爱”为中心,助人为乐当然是儒家所奉行的。在《论语》中关于这些言论孔子多次提出自己的观点以及也记载了孔子的“行”。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孔老夫子提倡助人为乐,并称之为君子之行。孔子也说“大德必寿焉”,这是至理名言。一个人常年行善积德,身心就会健康,良好的道德情操,必然得到别人尊敬,由此产生心灵的慰藉,就会拥有知足长乐、助人为乐、自得其乐的喜悦心情,免疫功能就会大大增强,就能使人身心健康,延年益寿。孟子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荀子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也”,帮助别人,别人高兴,自己也快乐,所以我们每个人要尽自己的能力帮助他人。在每年的捐物中,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让我们共同关心慈善事业。
手捧这本散发油墨清香的《论语》导读,在一行行一段段隽永朴实的方块字中神游,心里前所未有的充实,觉得自己的内心是如此的平和、快乐。人生短暂,如何把握自己的一生,让生命充实变得有意义,我们每一个人都需不断地探索。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