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阶段性的教学任务结束之后我们一定要及时写好教学反思,只有认真将教学反思写好,才可以让自己的教学经验得到记录,以下是美篇巴巴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抽屉原理的教学反思5篇,供大家参考。
抽屉原理的教学反思篇1
本课是小学六年级数学广角的内容,初看教学内容,我甚至没有看懂所学的内容与我们现在学习的知识有多大联系,不知道这部分知识能够解决什么问题,而且这部分知识又有一定的难度。但我是一个喜欢冒险与挑战的人,觉得越是有难度的课,如何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专研这种课对于我个人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因此,我毅然决定的选择了这节课。
细细的专研教材,终于有了比较清晰的思路,明确了教学的目标。
本堂课着眼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通过猜测、验证、观察、分析等活动,建立数学模型,渗透数学思想。
数学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本堂课注重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引导学生通过探索,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一堂好的数学课,我认为应该是原生态,充满“数学味”的课;应该立足课堂,立足知识点。“创设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模式。本节课运用这一模式,创设了一些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产
生兴趣,让学生经历探究“抽屉原理”的过程,初步了解了“抽屉原理”,并能够应用于实际,学会思考数学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课后,通过方丽娜老师的指点,我觉得,有以下几方面与大家共勉。
一、情境导入“理性化”
情境导入,目的是让学生很快的排除外界及内心因素的干扰而进入教学内容,营造一个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学习探索,导入新课的目的是要引起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学习新知识的愿望,产生一种需要认识和学习的心理。我以四人小组的形式玩“剪刀、石头、布”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初步感受至少有两位同学相同的现象。通过教学发现,这样课堂比较“杂与乱”,缺少一种理性。因此,将此游戏设计为:猜一猜,班上有几位同学的生日是在同一个月的。这样的设计更加的符合教学。
二、教学过程“简单化”
理解“抽屉原理”对于学生来说有着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例题:把5个苹果放进2个抽屉中,证明,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了3个苹果。我是这样教学的:首先从简单的情况入手研究(把3个苹果放进2个抽屉,可以这么放?),通过简单的教学,不仅为学生学习例题铺垫,同时又可以渗透解决复杂的问题可以将问题简单化或者已经学过的知识的这一种思想。
三、数学语言“精简化”
教学,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特别是数学这一门学科,课堂中,数学语言精简性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例如,教材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只抽屉里至少放进了几个苹果?”对于这句话,学生听起来很拗口,也很难理解;通过思考,我将这句话变成“不管怎么放,至少有几个苹果放进了同一个抽屉中?”这样对学生来说,相对显的通俗易懂。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严谨准确地使用数学语言,善于发现并灵活掌握各种数学语言所描述的条件及其相互转化,以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四、练习设计“多样化”
练习,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巩固和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并提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要让全体学生计算达到熟练,思维得到发展,就必须加强针对性的练习。但是,如果在教学中,单一的进行练习,不仅学生的解题能力不容易提高,使学生产生乏味、枯燥的感觉,而且会使学生的思维呆板。由此影响学生的听课效率和练习效果。相反,适当设计形式多样化的练习,可以引起并保持学生的练习兴趣。因此,在不改变练习内容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地改变一下形式:如“从扑克牌中取出两张王牌,在剩下的52张中任意抽出5张,至少有2张是同花色的。试一试,并说明理由”。在练习中,我采取游戏的形式,请3位同学上来分别抽5张牌,然后请同学们猜猜,至少有几张牌的花色是一样的。学生兴趣盎然,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抽屉原理的教学反思篇2
“抽屉原理”是开发智力,开阔视野的数学思维训练内容,对于一部分想象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学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通过本次课堂实践,有几点体会:
1、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前让几个学生表演“抢椅子”的游戏:如3个人抢坐2把椅子、4个人抢坐3把椅子。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感知抽象的“抽屉原理”,理解“至少”的意思。
2、合作交流,建立模型。根据课前的表演及老师的分苹果演示,交流、讨论理解:“待分物体数”、“抽屉数”、“至少数”分别指什么?“至少数”为什么是商加1,而不是商加余数?通过老师的提示、引领,学生对“抽屉原理”基本上能理解,但是要让学生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来还有一定的困难。
3、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提高解题能力。“抽屉原理”的问题变式很多,应用更具灵活性。能否将一个具体问题和“抽屉原理”联系起来,能否找出题中什么是“待分物体数”,什么是“抽屉”,是解题的关键。有时候找到实际问题与“抽屉原理”之间的联系并不容易,即使找到了也很难确定用什么作“抽屉”。教学时,我不过于强调说理的严密性,只要学生能把大致意思说出来就行,有些题目能借助实物或用枚举法举例猜测、验证也可以。
回顾整节课我觉得主要存在两个问题:1、在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中,老师担心学生不理解、走错路,不敢大胆放手,总是牵着学生的思路走。2、这部分内容属于思维训练的内容,有少部分学生学起来困难大,效果差。在课堂上如何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如何关注学困生的同步发展,我们将继续寻找方法。
抽屉原理的教学反思篇3
六年级数学《抽屉原理》教学反思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就是利用学生已经学过的只是和现在有的经验基础,然后理解更高更深更复杂的知识。数学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这个游戏都是抽屉原理在生活中的.运用,使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发展!活动化的数学课堂,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数学活动中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使学生的数学知识、数学能力、数学思想、数学情感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达到动智与动情的完美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有效的教学。在4个苹果放入3个抽屉学习中,充分利用学具操作,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机会,让学生想一想、圈一圈,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同具体的实物结合起来,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体验和感悟数学。这节课我能充分为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空间,能让学生自己动脑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更好的理解抽屉原理。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及时地去发现并认可学生思维中闪亮的火花。
不足之处在于教学过程中应更多的关注学困生的思维活动,及时的给予认可和指导,使教学能够面向全体学生。
抽屉原理的教学反思篇4
?抽屉原理》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中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属于奥数知识范畴,首次被编入新课改教材,它的教学就是通过实际案例培养学生有根据、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和推理的能力,从而解决实际问题,初步感受数学的魅力。
数学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本堂课注重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引导学生通过探索,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一、生活情境导入 激发学习兴趣
情境导入,目的是让学生很快的排除外界及内心因素的干扰而进入教学内容。营造一个恰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学习新知识的愿望,产生一种需要认识和学习的心理,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基于以上认识,在引入新课时我设计了对学生来说很感兴趣的猜扑克牌游戏:任意在52张牌中抽出5张牌,不看牌面,老师敢肯定至少会有2张同花色的牌。充分调动他们思维的翅膀,给学生造成了“疑而不解又欲解之”的强烈欲望,激发他们积极思维,快速进入学习情境。
二、注重自主探究,培养问题意识。
在本节课中,我非常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让学生在学习中,经历猜想、验证、推理、应用的过程。
1、采用列举法,让学生把4枝笔放入3个笔筒中的所有情况都列举出来,运用直观的方式,发现并描述、理解最简单的“抽屉原理”即“铅笔数比笔筒数多1时,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枝笔”。
2、在例2的教学中让学生借助直观操作发现,把书尽量多的“平均分“个各个抽屉,看每个抽屉能分到多少本书,剩下的书不管放到哪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比平均分得的本数多1本,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这一数学规律来表示。
3、大量例举之后,再引导学生总结归纳这一类“抽屉问题”的一般规律,让学生借助直观操作、观察、表达等方式,让学生经历从不同的角度认识抽屉原理。
三、注重“说理“活动,培养学生逻辑能力。
在这节课中,由于我提供的数据比较小,为学生自主探究和自主发现“抽屉原理”提供了很大的空间。特别是通过学生归纳总结的规律:到底是“商+余数”还是“商+1”,引发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并通过讨论和说理活动,使学生经历了一个初步的“数学证明”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初步的逻辑能力。
“金无足金,人无完人”,我们的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这堂课的难点突破处,也就是让学生借助直观操作发现,把书尽量多的“平均分“个各个抽屉,看每个抽屉能分到多少本书,剩下的书不管放到哪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比平均分得的本数多1本,我还可以对教学环节进行再安排,让学生体会到多余的物体只要不超过抽屉的个数,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2个物体,这样学生对“抽屉原理”规律会更清晰更明了。同时,我们要明确,教学知识不光是让学生按照公式来套用公式,这样很容易造成学生的思维定势,所以在让学生充分说理的基础上,明确把什么当作“抽屉数”,把什么当作“物体数”是相当重要的。
如果把教育教学看作一门艺术,那么我就是那个孜孜不倦追求艺术的人,虽然前进的路上会有坎坷,会有荆棘,但是有了我的坚持不懈,有了我们团队的共同努力,我相信我们一定能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在教师专业成长的道路上收获硕果。
[《抽屉原理》教学反思]
抽屉原理的教学反思篇5
抽屉原理指的是在某些数学问题中,有一类与“存在性”有关的问题,如任意367名学生中,一定存在两名学生,他们在同一天过生日。在这类问题中,只需要确定某个物体(或某个人)的存在就可以了,并不需要指出是哪个物体(或哪个人),也不需要说明通过什么方式把这个存在的物体(或人)找出来。这类问题依据的理论,我们称之为“抽屉原理”。本节课把4个苹果放进3个盘子中的操作情境,介绍了一类较简单的“抽屉原理”,即把m个物体任意分放进n个空抽屉里(m>n,n是非0自然数),那么一定有一个抽屉中放进了至少2个物体。关于这类问题的 “证明”主要涉及的方法是 “枚举法”、“反证法”、“假设法”等方法,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一般性的数学方法来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材不仅是涉及到最简单的“抽屉原理”:把 m个物体任意分放进n 个空抽屉里(m> n, n是非0自然数),那么一定有一个抽屉中放进了至少2个物体。还涉及了了“抽屉原理”更为一般的形式:教材的例2涉及的就是,把多于 kn个物体任意分放进 n个空抽屉里(k是正整数),那么一定有一个抽屉中放进了至少(k+1)个物体。如果问题所讨论的对象有无限多个,“抽屉原理”还有另一种表述:把无限多个物体任意分放进 n个空抽屉,那么一定有一个抽屉中放进了无限多个物体。抽屉原理是很难的,其中原理也是难理解,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是:
1.使学生初步了解抽屉原理
2.通过动手操作、画图、推理等活动初步让学生经历“数学证明”的过程。
3.在学习中能发现一定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
把4只苹果放进3个盘子中的操作情境,介绍了一类较简单的“抽屉问题”。学生在操作实物的过程中可以发现一个现象: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盘子里至少放进2只苹果,从而产生疑问,激起寻求答案的欲望。在这里,“4只苹果”就是“4个要分放的物体”,“3个盘子”就是“3个盘子”,这个问题用“盘子问题”的语言来描述就是:把4个物体放进3个盘子,总有一个盘子至少有2个物体。
为了解释这一现象,本课呈现了两种思考方法。第一种方法是用操作的方法进行枚举。通过直观地摆苹果,发现把4只苹果分配到3个盘子中一共只有四种情况(在这里,只考虑存在性问题,即把4只苹果不管放进哪个盘子,都视为同一种情况)。在每一种情况中,都一定有一个盘子中至少有2只苹果。通过罗列实验的所有结果,就可以解释前面提出的疑问。实际上,从数的分解的角度来说,这种方法相当于把4分解成三个数,共有四种情况,即(4,0,0),(3,1,0),(2,2,0),(2,1,1),每一种结果的三个数中,至少有一个数是不小于2的。第二种方法采用的是“反证法”或“假设法”的`思路,即假设先在每个盘子中放1只苹果,3个盘子里就放了3只苹果。还剩下1只,放入任意一个盘子,那么这个盘子中就有2只苹果了。这种方法比第一种方法更为抽象,更具一般性。例如,如果要回答“为什么把(n +1)只苹果放进 n个盘子,总有一个盘子里至少放进2只苹果”的问题,用枚举的方法就很难解释,但用“假设法”来说明就很容易了。
教学时应有意识地让学生理解“抽屉问题”的“一般化模型”。教学时,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可以引导他们对教材上提供的两种方法进行比较,思考一下枚举的方法有什么优越性和局限性,假设的方法有什么优点,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一般性的数学方法来思考问题。学生在解决了“4只苹果放进3个盘子”的问题以后,可以让学生继续思考:把5只苹果放进4个盘子,总有一个盘子里至少放进2只苹果,为什么?如果把6只苹果放进5个盘子,结果是否一样呢?把7只苹果放进6个盘子呢?把10只苹果放进9个盘子呢?把100只苹果放进99个盘子呢?引导学生得出一般性的结论:只要放的苹果数比盘子的数量多1,总有一个盘子里至少放进2只苹果。接着,可以继续提问:如果要放的苹果数比盘子的数量多2,多3,多4呢?引导学生发现:只要苹果数比盘子的数量多,这个结论都是成立的。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教学时应鼓励学生用多样化的方法解决问题,自行总结“抽屉原理”。例如,在解决“5个苹果放2个盘子”的问题时,由于数据较小,学生用动手操作或分解数的方法仍有其直观、简单的特点,这也是学生最容易想到的方法。但由于枚举的方法毕竟受到数据大小的限制,随着书的本数的增多,教师应该进行适当的引导。假设法最核心的思路就是把书尽量多地“平均分”给各个盘子,看每个盘子能分到多少本书,剩下的书不管放到哪个盘子,总有一个盘子比平均分得的本数多1本。这个核心思路是用“有余数除法”这一数学形式表示出来的,需要学生借助直观,逐步理解并掌握。
当学生利用有余数除法解决了本例中的三个具体问题后,教师应引导学生总结归纳这一类“盘子问题”的一般规律,要把某一数量(奇数)的苹果放进2个盘子,只要用这个数除以2,总有一个盘子至少放进数量比商多1的书。例如,要把40个苹果放进9个盘子,40÷9=4……4,因此,总有一个盘子至少放进5个苹果。如果进一步一般化的话,就是:要把 a个物体放进n个盘子,如果a÷n=b……c(c≠0),那么一定有一个盘子至少可以放(b+1)个物体。这一结论与前文提到的“把多于kn 个物体任意分放进 n个空盘子(k 是正整数),那么一定有一个盘子中放进了至少(k+1)个物体”意思是完全一致的。
学生完成“做一做”时,可以仿照例2,利用8÷3=2……2,可知总有一个鸽舍里至少有3只鸽子。
整节课这样上下来,思路很清晰,节奏放得也比较慢,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学生学得还是比较扎实,甚至连后进生也能听懂今天的课,效果还是不错的。还需要改进的是,某些地方节奏应该还可以再快点,以至于最后还能有充分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练习,或者有足够的时间来解决稍复杂的抽屉原理的变式习题,课的效果就会更好。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