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教案,我们能够不断完善教学策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教案的写作我们是需要将教学目的表达好的,下面是美篇巴巴小编为您分享的画小女孩教案7篇,感谢您的参阅。

画小女孩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从理解重点词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作者由现实生活所展开地合理想象。
3、能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激起对资本主义社会里贫苦儿童悲惨生活的同情。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从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和作者想象的合理。
2、从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里蕴含着的意思3,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年的大年夜你们是怎样过的?大年夜本来是很高兴的,一家人在一起吃团圆饭,有鸡、鸭、鱼、虾等好菜,大家生活在这里是幸福的,但在沙俄统治下的俄国人民却过着悲惨的生活,有一个小女孩,她在大年夜还要在街上卖火柴,你们想知道她在街上卖火柴发生了什么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安徒生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板书课题]只要你认真学习,就知道小女孩究竟发生什么事了。
二、学习生字新词
1、检查自学情况,指名读生字,师生正音。
2、讲字形,用色笔标出易写错的笔顺。
3、开火车读生字,组词。
4、边读边写,识记生字。
三、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一)学生边听课文录音边看课文边思考:
(1)小女孩是个怎样的'孩子?
(2)你对这个小女孩有什么感觉?
(二)自由读课文,按故事情节的变化把课文分为三段
(三)讲授第一段
(1)教师范读课文
(2)师:在万家喜庆团圆、都在准备丰盛菜肴过年的大年夜,在又冷又黑的晚上,小女孩还要在大街上卖火柴,她可怜吗?从哪些地方能看出来?从课文中找出有关句子
天冷极了,下着雪,而小女孩却“关着头赤着脚”在街上走着,“光”是不是没有头发?是指什么?(是指没有帽子戴)从这里可以看出小女孩很冷。
“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的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钱”从这里可以看出,小女孩已饿了一整天。“她爸爸会打她的”、“家里跟街上一样冷”从这里可以看出小女孩家里没有温暖,没有人关系疼爱她,小女孩很可怜。
(3)如果你是小女孩,你会想些什么?(指名讲,鼓励学生想到什么就讲什么)
(四)再自由读课文,可以小组读,个人读,找出你喜欢的一段。
四、巩固练习:
辨字组词:
烤( ) 焰( ) 烘( ) 橱( )
考( ) 掐( ) 哄( ) 厨( )
五、结束语:
同学们,究竟小女孩想的跟你们想的一不一样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画小女孩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令你感动的句子。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女孩五次幻想的事物,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会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式,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主要途径,让学生在读中质疑、释疑,在读中理解内容,在读中体会情感。引导学生把读、思、议结合起来,出画面,议出感悟,读出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对穷人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
(2)激起学生对旧社会的憎恨和对新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
重难点、关键
1、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式及表达效果。
2、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词,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凄美”的词语卡片,全班读一读。
2、指名反馈“凄美”的意思。(凄惨而又美丽)
3、教师导读:人们都说《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一个凄美的故事。说它凄惨,我们能从上节课的学习中深切地感受到。可是,为什么说它是个美丽的故事呢?请同学们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最能这个问题的一句话。
二、再读,鼓励读文了解幻象
1、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
2、指名反馈:为什么说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是一个美丽的故事?
(“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3、教师追问:她在冻死前到底看到了哪些美丽的东西呢?这是我们今天探究的一个主要问题。
4、教师导读: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当时的小女孩又冷又饿又累,最后蜷缩在了墙角里,她太冷,太饿了!于是,她擦燃了火柴……就是这一次次擦燃的火柴把她带入了美好的幻象。
三、研读,了解五次幻象的内容
(一)总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找出描写小女孩幻象的段落。
2、指名反馈:文中哪些段落具体描写了小女孩的幻象?她一共几次擦燃了火柴?
(一共五次)
(二)研读第一次,指导学法。
1、教师导读:五次的幻象内容各不相同,小女孩第一次看到的是什么美丽的东西呢?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第5自然段。
2、指名反馈:小女孩擦燃火柴后看到了什么美丽的东西?
(“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多么舒服啊!“)
3、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上小女孩的表情:想想此时的小女孩心情怎样?
(高兴、激动、幸福、满足)
4、指导感情朗读这一句子。
5、教师:这是小女孩擦燃火柴后想象到的,这对她来说是这样的美好,而现实又是怎样的呢?(引导学生联系该段以及前文反馈:冷,她的小手几乎冻僵了;小脚冻得红一块紫一块;她冻得哆哆嗦嗦,蜷着腿缩成一团)
6、学生边反馈边画出相关语句,指导学生读出对小女孩的同情之情。
7、教师小结:小女孩实在太冷了,所以她渴望温暖,哪怕是一根火柴的火焰,她也觉得是那么温暖,那么明亮。可是,擦燃这根火柴对她来说却并不容易。请同学们读一读这句话。
(教师出示句子)
“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她终于抽出了一根。”
8、指导学生读出小女孩擦燃火柴的艰难和矛盾。
9、指名反馈:小女孩只是擦燃一根火柴而已,为什么却显得这样艰难和矛盾?
10、教师小结,导读:是呀,火柴是她们一家的救命绳,她没有卖掉一根火柴就要挨打,更何况是擦燃一根火柴呢!可是这么艰难擦燃的火柴很快就灭了,美丽的幻象也不见了……
(学生读:她刚把脚会伸出去……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
11、教师:读了这一自然段,你体会到了什么?
(小女孩太可怜了;小女孩多么渴望温暖啊;穷人的生活太悲惨了……)
12、教师指导感情朗读这一自然段:让我们怀着对可怜的小女孩的同情、怜爱读一读这一自然段。注意读出小女孩感情的变化:擦燃火柴的矛盾、害怕;看见美丽幻想的喜悦、激动;幻象不见了的悲伤、失望。
1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学法。
(1)找出描述幻象的句子,感情朗读。
(2)联系上下文说现实。
(3)对比幻象和现实谈体会。
(4)有感情地朗读段落。
(三)合作学习,迁移学法。
1、教师: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按照刚才总结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余下的四次幻象。
2、学生合作探究,完成表格。
3、集体反馈,完成表格。
第几次擦燃火柴,幻象,现实
第一次,火炉,冷
第二次,烤鹅,饿
第三次,圣诞树,没有欢乐
第四次,奶奶,没有人爱
第五次,和奶奶一起飞走,寒冷、饥饿、痛苦
4、指名反馈,你们从这四次的幻象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说一说)
5、教师根据学生反馈小结:现实中的小女孩又冷又饿,没有欢乐,没人疼爱,所以她渴望温饱,渴望爱,渴望幸福。所以她一次又一次地擦燃了火柴。
6、教师:然而火柴一灭,暖和的火炉不见了,喷香的烤鹅不见了,美丽的圣诞树不见了。当她擦燃了整把火柴的.时候,她的愿望终于实现了。(教师出示句子)
“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7、指名说说:你们是怎么理解这语句的意思的?(学生说一说)
8、教师小结:小女孩离开了人世,在美妙的幻觉中死去了。小女孩只要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只有寒冷,只有饥饿,只有痛苦。渴望温饱,渴望爱,渴望幸福,这一切只能靠死来实现。真是太悲惨了!我们一起把这一感人的语句读一读。
9、教师:这四次的幻象中还有不少感人的语句,请同学们自己画一画,读一读。
(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采取由扶到放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目的、有策略地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再通过集体的反馈,大胆地交流自己读文的见解,达到自由表达感悟、集体求同存异、真正理会文本内涵的目的。)
四、探究,深化文本的
1、教师:小女孩的生活是悲惨的,但她死前却看到了那么美丽的东西。所以说这是一个凄凉而美丽的故事,故事的结局,也是那样的凄美。
2、指名读一读课文倒数第2自然段。
3、指名反馈:小女孩又次又饿,结果冻死在街头。她的嘴角上为什么还带着微笑呢?(因为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4、教师质疑: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看到了小女孩死前所看到的美丽的东西。可这“幸福”该怎么了解呢?
5、学生讨论、交流。
6、集体反馈,教师引导。
(前一个“幸福”是因为小女孩临死前是在美好的幻象中度过的,是幸福的;后一个“幸福”是说小女孩死了,就没有寒冷、饥饿和痛苦,就彻底幸福了)
7、教师:同学们,在当时的社会,对一个穷苦的孩子来说,死就等于幸福。这告诉我们什么呢?
(社会的冷酷、世界的冷漠)
8、教师小结,引导学生阅读诗歌:天气寒冷,更冷的是这冷漠的世界,是这冷酷的社会。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深沉打动了我们的心。有个叫刘倩倩的中国孩子读了这个童话,深受感动,写下了一首小诗《你别问,这是为什么》,让我们来一起读读这首诗。
五、总结全文
教师总结:
?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感动了每一个读者。安徒生运用虚实结合的方法,通过残酷的现实和美丽的幻象的对比,反衬了小女孩命运的悲惨,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安徒生一生写下了一百多篇童话,受到全世界儿童和大人的喜爱。希望同学们用心去阅读,相信你们一定会受益匪浅。
六、布置作业
1、写几句话送给“卖火柴的小女孩”
2、阅读安徒生的作品。
画小女孩教案篇3
一、活动目标
(一)认知目标
通过欣赏童话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鼓励幼儿运用形容词(例:可怜的、悲惨的、又冷又饿的、衣衫褴褛的),把自己的感受连贯、完整地述说出来,借助幼儿思维的跨跃性,培养幼儿思维的发散性、流畅性和求异性。
(二)情感目标
通过感受童话故事中小女孩悲惨的经历,激发幼儿的同情心、乐于助人的爱心,懂得珍惜美好生活。
(三)人格目标
通过幼儿自由想像,并鼓励他们将发生的事大胆地讲述出来,培养幼儿的独创性。
二、活动准备
(一)知识经验准备 感知圣诞节是开心、快乐的节日。
(二)环境准备 布置有圣诞气氛的.环境。
(三)物质准备 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电视机、vcd机、录音机。
三、活动过程
(一)整体欣赏童话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初步感受故事中的悲惨气氛。
1.师:圣诞夜到了,你知道,有一位可怜的小女孩是怎样度过圣诞夜的,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2.出示书面汉字:可怜的、悲惨的、又冷又饿的等形容词,营造气氛,帮助幼儿理解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内容。
师:你觉得她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呢?
(二)分段欣赏,感受小女孩擦亮火柴时的心情怎样,为什么会这样。
1.师:小女孩擦亮第一根火柴时看到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呢?
师:如果擦亮一根火柴可以让你帮助小女孩实现愿望,你会怎样帮她呢?
2.师:擦亮第二、三、四根火柴后又发生了什么事呢?如果是你,那你又会怎样帮助她呢?
3.师:小朋友,想想你们是怎样热热闹闹过春节的?
4.师:小朋友们,请你们想想可怜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是怎样过圣诞夜的?
(三)整体欣赏,激发幼儿感情的升华。
师:小女孩这么可怜,如果你能帮助她,你会怎样帮助她呢?
四、各领域渗透 艺术:
让幼儿在欣赏这一童话故事后,把自己的感受和对小女孩的祝福与希望画出来。
五、生活中渗透 在生活中,鼓励幼儿多帮助有困难的同伴,培养丰富的情感。
六、环境中渗透
1.将故事制成图片,让幼儿进行排图讲述。
2.设置小小舞台,放置道具,让幼儿尝试表演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
七、家庭中渗透 建议家长让幼儿多欣赏同一体裁的童话故事,深化幼儿对美好生活的情感,并懂得珍惜。
八、活动评价
略
画小女孩教案篇4
设计思路
?住在鸟窝里的小鱼》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故事。故事的内容生动浅显,情节清晰明朗,不仅可以帮助幼儿积累一些有关动物的前期经验,而且能使幼儿感受动物之间相互友爱的关系。于是,我便选择这则故事作为大班幼儿在开展与动物有关的活动时的教材。
我尝试在本次活动中改变以往故事教学“教师讲,幼儿听”的传统模式,力图借助图片和音乐引发幼儿想像,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和情感,进而表达幼儿自己的感受,以此实现语言活动对幼儿发展的要求。
活动目标
1.幼儿能借助音乐理解故事内容,体验故事带来的紧张和悲伤、快乐和温馨的情感,并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2.初步了解故事的内涵,萌发幼儿对动物的关爱。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2.操作板。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激发幼儿兴趣
?教师提问】(多媒体画面展示游动着的小鱼)今天我们这里来了一个小客人,这位小客人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莫卡,你们猜猜莫卡会住在哪里呢?”
?幼儿回答】莫卡会住在水里;莫卡会住在大海里。莫卡会住在鱼缸里。
(从幼儿的回答中教师可以捕捉到幼儿对水生动物的已有经验。教师在此环节应鼓励幼儿大胆表达,不要给予过多的评价。)
?教师小结】刚才小朋友都猜测莫卡可能会住在水里、大海里和鱼缸里。是的,小鱼是生活在水中的,但这则故事却说莫卡是住在鸟窝里的,你们一定很想知道为什么吧?
二、看画面、听音乐、想故事
?教师提问1】(展示画面一并播放第一段音乐)看到这幅图片,听着这段音乐,你们觉得可能发生了什么事情?
?幼儿回答】莫卡被水草缠住了身体,出不来了。莫卡被大鱼吃掉了。莫卡被人钓走了。有人在河里放了污水,莫卡透不过气来了。
?教师提问2】(展示画面二并播放第二段音乐)这时候,你们觉得可能发生什么事了?
?幼儿回答】莫卡死了。莫卡的妈妈不见了。莫卡不开心了。莫卡走丢了。
?教师提问3】(展示画面三并播放第三段音乐)接下来又怎么样了呢?”
?幼儿回答】莫卡找到妈妈了。莫卡没有死,逃出来了。莫卡没有危险了,高兴地唱歌呢。
?教师提问4】(展示画面四并播放第四段音乐)莫卡有了哪些变化?
?幼儿回答】莫卡感到很幸福。莫卡感到很开心。莫卡很舒服。莫卡觉得很温暖。
(因为本故事的情节脉络非常清楚,幼儿借助图片和音乐完全可以猜测出故事中的小鱼莫卡大概会遭遇到怎样的一些事情。而事实证明幼儿猜想与故事情节确实也大致吻合。因此,教师没有约束幼儿的思维,而是鼓励幼儿大胆猜测。教师的现场提问并没有固定的答案,相反更关注幼儿观察画面和倾听音乐,进而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想象中的故事情节。)
三、初步了解故事情节
?教师提问】接下来,我们一起完整地来看一遍这个故事,看看是不是和小朋友猜测的一个样。(播放多媒体课件)。
(此时播放的多媒体课件为配乐动画,仍然没有出现故事的语言录音,目的在于强调通过视听结合,把幼儿刚才呈现的开放性思维集中于一定的情节之中。当幼儿欣赏完动画片后,将画面定格在刚才出示过的四幅关键性图片上,教师通过以下提问再次帮助幼儿梳理思维,逐步建构故事情节。)
?教师提问1】小鱼莫卡原来有一个幸福的家,怎么会变成孤孤单单一个人的?
?幼儿回答】莫卡的家人被抓走了。莫卡失去了妈妈和哥哥姐姐。莫卡没有亲人了,只好一个人孤孤单单的`。
?教师提问2】莫卡真伤心,这时谁发现了莫卡?它又对莫卡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呢?
?幼儿回答】小鸟发现了莫卡。小鸟唱歌给莫卡听。小乌在做窝。莫卡和小鸟成了好朋友。
?教师提问3】小鸟把窝建在了哪里?水里的小莫卡怎么会住在乌窝里呢?
?幼儿回答】小鸟把窝建在了树上。水里是鸟窝的倒影。
?教师小结】河水一漾一漾的,鸟窝也一荡一荡的:莫卡游到鸟窝的影子里,就好像睡在鸟窝里,感觉很温馨,很幸福。
(这部分内容主要通过提问完成。教师要避免一对一的提问,而应该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采用表演、对话等多种形式,使师幼互动变得生动有趣。对于如何理解“水里的鸟窝”,可以引发幼儿展开适当的讨论。)
四、完整欣赏故事,感知角色特点和意义
(完整播放多媒体课件。)
?教师提问1】听了这个故事,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幼儿回答】我最喜欢小鸟,因为小鸟帮助了别人。我最喜欢小鸟,它唱歌给小鱼听。我也最喜欢小鸟,小鸟很能干。
?教师提问2】小鸟真不错,它懂得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如果你碰到了伤心的莫卡,你会怎么做?
?幼儿回答】我会给它讲故事。我会给它唱歌。我会永远陪着它,让它开心快乐。
?教师提问3】小鱼得到了小鸟和小朋友的帮助后,心里又会想些什么呢?
?幼儿回答】小鱼也会去帮助别人。小鱼会很快乐,还会说“谢谢”。
?教师小结】小朋友说得真好,其实帮助别人和被别人帮助都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在此,幼儿欣赏的是一个完整的有画面,有背景音乐,也有语言录音的故事,整个活动到这里才揭开真正的迷底,幼儿也在最后的验证中进一步理解了故事中角色的特点和意义。教师不仅要引导幼儿关注小鱼的情感变化,还要引导幼儿感受小鸟对小鱼的关爱,以及小鱼得到关爱后的内心想法,并且结合实际生活,拓展幼儿的生活经验。)
五、小组讲述
(此环节可以以幼儿为主进行小组合作扮演并讲述故事,也可以是师幼合作共同扮演和讲述故事。)
附故事:
?住在“鸟窝”里的小鱼》
清亮的小河是小鱼莫卡的家,每天莫卡都要在妈妈的带领下和哥哥姐姐一块儿玩耍。有时妈妈会教莫卡做操,有时还会给莫卡讲有趣的故事。莫卡感到好幸福!他想:“如果能永远呆在妈妈身边那该有多好啊!”
一天,小鱼儿们正在跟妈妈学习跳跃。没注意一张大网撒了下来。妈妈和小鱼儿统统给网住了,只有莫卡身子小,从网里逃了出来。莫卡得救了,却永远失去了亲人。
莫卡很悲伤,他不吃不喝,让自己漂浮在水面上。一只小鸟到河边喝水,发现了莫卡,他关心地问:“小鱼儿,你怎么了?你不舒服吗?”莫卡不想回答,还是一动也不动的。小鸟很焦急:“难道小鱼儿一……”小鸟飞了过去,用尖尖的嘴啄了一下,莫卡痛得叫了起来:“你也想欺负我吗?”小鸟笑了:“小鱼儿朋友,你没事就好,我是担心你呢!”莫卡把自己的遭遇告诉了小鸟,小鸟觉得小鱼很悲伤,决定留下来陪它。小鸟想:“我要让小鱼快乐起来,做一条快快乐乐的小鱼儿。”小鸟把小河边的一棵树当作舞台,每天唱歌给小鱼莫卡听,莫卡渐渐地快乐了起来。它们也成了一对好朋友。
一天,小鸟对莫卡说:“小鱼儿,我要建一座新房子,让你住进温暖的鸟窝里。”
莫卡笑了:“我住在水里,鸟窝建在树上,怎么住呢?”小鸟笑了笑,不回答,只是每天忙碌着。没过多久,一只精巧的鸟窝挂在了树上。
风轻轻地吹,太阳暖暖地照。小乌问:“莫卡,你看到水里的鸟窝了吗?”
嗬!亮晶晶的河面真的有一只精巧的“鸟窝”,和树上的鸟窝一模一样。风轻轻地吹,太阳暖暖地照。小鱼儿莫卡住进了“鸟窝”里,河水一漾一漾的,“鸟窝”也一荡一荡的,小鱼儿莫卡好像睡在摇篮里,好舒服哦!
秋风起了,小鸟只得离开小鱼莫卡到南方过冬去了。
整个冬天,天气越来越冷,可小鱼儿莫卡却觉得暖洋洋的,因为它的身边总有一只“鸟窝”温暖着它。
画小女孩教案篇5
阎宗学
平铺直叙的提问不利于观察和转发问题,也不利于学生初步辩证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比较法,可以通过曲径设问,激发学生的思维。心理学研究表明,用这种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起学生勇于探索和发现的热情,是培养学生深入字里行间,养成认真读书和勤于思考习惯的好方法。
?卖火柴的小女孩》写了小女孩的四次幻想(幻想大火炉、幻想烤鹅、幻想圣诞树、幻想奶奶及一起飞走)。把四次幻想和最后两段放在第二教时,在讲读完前三次幻想后,把重点放在第四次幻想上,运用比较法进行教学。
一、自由读,比较发现
1.让学生自由描写第四次幻想的内容,思考这次幻想与前三次有什么不同?
学生对找“异”兴致很高,反复地读课文,比较后初步发现:①前三次幻想的是东西,第四次幻想到奶奶,出现了人物;②这次幻想出现了小女孩叫起来的语言。
2.再次让学生读课文,并作提示:引发幻想的火柴有什么变化?
学生思维活跃,又发现了两点:①小女孩在擦了一根以后又擦了“一整把”火柴;②这次幻想没有写小女孩幻想的破灭。
二、体味读,比较提问
1.让学生读课文,深入体会:
①小女孩为什么幻想奶奶,这一次和前三次幻想的顺序能交换吗?
②小女孩在擦燃一根火柴之后,为什么又擦燃了“一整把”火柴?用“一把”行吗?
③这次小女孩为什么要叫起来?
④作者为什么不写小女孩幻想的破灭?真的没有写吗?
学生在比较阅读中得到了理解,对前三个问题意见趋向一致,认为小女孩幻想奶奶,因为无人疼爱,说明她内心孤独、痛苦。小女孩在多次幻想破灭后想起死去的奶奶,说明这个社会不但没有温暖,没有食物,没有欢乐,就连亲人的疼爱也不存在,她的悲惨命运是一层层加深的。小女孩之所以擦燃一整把火柴,是渴望留住这世上唯一疼她的奶奶,反映了多次失望后孤注一掷的心情,是一种绝望的表现。对小女孩的语言,同学们认识到这是小女孩在极端恐惧和极度激动情况下说的,是发自内心的呼唤,带着乞求和绝望。
但同学们对第④个问题争论不休。
2.指导朗读,体会感情。
让学生把“奶奶”读成叫起来的声音,读得急促带着乞求。
三、感情范读,比较争议
对于第④个问题,范读这次幻想的最后一句话,让学生展开争议。有的认为,课文没有写小女孩幻想的破灭,而是让小女孩在幻想中飞走了,也就是在美好的幻想中死去了,因为作者实在不忍心让这个与自己有着同样遭遇的小女孩失望了,表现了对小女孩的深切同情;有的认为,课文写了小女孩幻想的破灭,她飞走了,就暗示她悲惨地死去了,还有比死更能说明悲惨吗?因为她是在冷、饿、苦、痛中离开这个悲凉的世界的。
当然,这两种看法无需匡正,它是通过比较后对课文的理解。
四、扣结尾,升华中心
小女孩已经悲惨地离开了人世,是这黑暗的社会夺去了她幼小的生命,问学生:课文到这里可以结束吗?同学们都说可以,又问:那么作者为什么又写上两节呢?你能用“比较”的方法,来说明这两段描写的作用吗?
学生深入字里行间,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自我体会,把文章的中心升华到了新的高度。有的说,作者反复强调大年夜,是把富人们的花天酒地与小女孩的惨死作对比,说明那是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有的说,新的一年来临了,小女孩本应和我们一样享受新年的快乐,可她却在新年到来之时惨死在街头。有的说,她活着的时候没有人可怜,没有人同情,她死了也没有人理解,那个社会是多么冷漠无情。
学生对自己的“发现”感到欣喜,且这些“独到见解”,给阅读教学注入了生机。
从以上的教学中我感受到,由于引导学生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教学,引起学生读书的兴趣,激起他们探索和发现,使课堂气氛活跃,对课文有较深的理解。
这堂课的教学中,感受最深的是对最后一次幻想有没有写破灭的讨论。以前总要费时讲句义,学生被动接受,囫囵吞枣。这一次,我鼓励学生敢于否定别人的意见,摆出自己独特的见解,造成争辩的气氛,唤起学生探索新的认识的欲望。这一教学是沿着“结论—思维过程—情感熏陶”进行的,它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画小女孩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会写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摇篮、围裙、蜷腿、裂缝、填满、橱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法,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
【过程与方法】
1、深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必须注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悟小女孩生活的悲惨和作者寄予的同情。
2、鼓励学生就有关句子提出自己的疑问,之后组织学生联系上下文深入讨论,交流各自的理解和体会,体会到句子的言外之意和其中饱含的作者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从小女孩一次次擦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和作者想象的合理。
2、从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业设计】
课内:抄写词语组织近义词填空
课外:朗读课文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理清文章脉络。
3、学习第一部分,了解小女孩的家庭情况。
一、出示课题,简介作者
1、板书课题,作者“安徒生”
2、简介作者
安徒生是十九世纪丹麦的作家,被称为“世界童话”。安徒生出生在丹麦中部的一个小镇上,祖父是个农民,父亲是个鞋匠,他们常给幼年的安徒生讲故事,这对他后来的创作影响很大。1835年初,安徒生决心为孩子写作童话。自此,每年圣诞节,他都献出一本“给儿童们看的童话”。你们看过安徒生写的哪些童话?(《皇帝的新装》、《拇指姑娘》、《丑小鸭》等)
3、利用插图,导入新课。
请大家看课文插图,这个坐在雪地里的小女孩就是大年夜还在卖火柴的小女孩。请大家根据图想象这个小女孩在干什么,这篇故事会告诉我们什么,请大家都来关心这个小女孩的命运。
二、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
1、读“预习”,理解“预习”要求。
2、边自学,边把每次擦燃火柴的起止位置画出来,注明每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内容。
3、检查预习,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三、指导理清脉络
1。卖火柴的小女孩所看到的五次幻象,课文中从哪里到哪里?
2。刚才我们从课文的主要内容入手,抓住了主要段落,请大家再想一想,其他部分与这个主要段落有什么内在联系?其他部分应该怎样分段呢?
四、学习第一段
1、自由轻声读,想想你读了知道对小女孩有了哪些了解?
2、指名说说
3、找出这一段的中心句,用“”在课文中注明。(可怜的小女孩)
4、围绕中心句展开讨论
(1)这一段怎样写小女孩“可怜”?
(2)小女孩的确可怜,主要是因为她家里很穷,书上是怎样写她的.家的?
(3)朗读体会。
5、小女孩在这种情况下会怎么做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1、小女孩一次次擦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
2、体会作者由现实生活所展开的合理想象。
一、学习第二段
1、学习第一次擦火柴的内容
二、默读思考
(1)小女孩是在什么情况下擦燃第一根火柴的?
(2)理解“终于”
(3)擦一根火柴为什么还要鼓足勇气呢?
(4)“奇异”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
(5)透过火柴的亮光,小女孩看到了什么?她为什么会看到这些东西?
(6)结果怎样?
三、指导朗读
2、自学第二三次擦火柴的内容
(1)自学指导:写小女孩第一次擦火柴的经过可分为哪三个阶段?(擦——燃——灭)这三个阶段分别表现了哪三个内容?(现实——幻象——现实)以下几次擦火柴。请大家运用这个方法,自学第二三两次擦燃火柴的内容。
(2)自学提示:第二三次擦火柴,她从火柴的亮光中分别又看到了什么?她为什么会看到这些东西?
(3)检查自学情况。相机指导朗读
3、学习第四五次擦火柴的内容。
(1)自由读,思考:小女孩是在什么情况下想到奶奶的?她看到的奶奶是什么样子的?
(2)通过朗读加深理解。
(3)学生读完师接着读:“她赶紧擦着了一大。
画小女孩教案篇7
(一)主要内容
本课是世界著名童话家安徒生的一篇杰作。记叙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悲惨故事。
(二)中心思想
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表达作者对小女孩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三)文章结构
全文以火柴为线索,先写小女孩在街上卖火柴,再写小女孩蜷缩在墙角里擦火柴取暖,最后写小女孩捏着烧过了的火柴梗冻死了。按这样的故事情节,本文可以分为三段:
第一段(第1—4节)讲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小女孩的悲惨生活。这一段可分为五层:
第一层,文章一开头,作者就把一个光头赤脚的小女孩置于一个又冷又黑,下着雪的大年夜的典型环境里,这就紧紧地扣住了读者的心弦。
第二层讲她为什么赤着脚——她一向没有鞋,脚上穿的是她妈妈穿过的一双很大的拖鞋,后来也被横冲直撞的马车吓得她把它跑丢了。
第三层讲她是个卖火柴的小女孩,整整一天“谁也没有买过她的一根火柴,谁也没有给过她一个钱”,这里反复强调,无人购买的事实,也为她不敢回家做了铺垫。
第四层透过小女孩的眼睛,写出了富人花天酒地的生活,同时还入情入理地写出小女孩的内心活动。
第五层讲尽管小女孩又冷又饿,可是不敢回家,怕爸爸打她,“家里跟街上一样冷”,点出了她家的贫穷。
第二段(第5—12节)讲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眼前产生几次幻景,表现了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其中第四次幻想是全文的高潮。
第三段(第13—14节),讲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了。美丽的幻景与冷酷的现实,对比多么鲜明!小女孩为什么悲惨地死去?作者没有作交代,让读者去思考,作出回答。
(四)语言因素
作者在这篇童话中,没有把要表达的意思全部直接描写出来,不少句子蕴含着深刻的含意,应在课内指导学生读懂:
她从家里出来的时候还穿着一双拖鞋。但是有什么用呢?那是一双很大的拖鞋——那么大,一向是她妈妈穿的。
这段话表明女孩家里非常穷,她自己根本没有鞋。在寒冬腊月,穿着一双大拖鞋,根本不能御寒,就连这样大的拖鞋还是她妈妈穿了很长时间的。
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支小小的蜡烛,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
这是小女孩擦燃一根火柴产生的幻觉。小女孩把一根火柴的光看得非常神奇,把一根火柴的热看得非常温暖,说明她冷得很。
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少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这仅仅是小女孩的.幻想和愿望。因为奶奶已经死了,不可能再把她带走。更重要的是即使奶奶还活着,在当时的社会里,没有力量,也没有可能让小女孩过上幸福的生活。在当时的社会里,她们是不可能过上“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生活的。
第二天早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
小女孩在美丽的幻觉中死去了。作者不写小女孩随着死亡而来的痛苦、泪水,这是作者构思上的匠心所在。用这样的手法更能引起读者深思,体味出蕴含在这个凄凉的故事中的苦味,从而深刻地鞭挞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
(五)词语讲解:
精致:精巧,完美;致,精细、讲究。本课意思是质量很好。
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摇摆摆的样子。本课形容烤鹅因鹅过于肥大,走路摇摇摆摆,行动不灵活的样子。
圣诞树:圣诞节用的松树、枞树等常绿树。树上点缀着小蜡烛、玩具和赠送的礼品等。圣诞节是基督教徒纪念耶稣基督诞生的节日,在12月25日。
注意本课多音字读法:
(六)标点符号在课文第一段“——”连续出现三次:
“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这里的破折号起解释作用。突出事情发生在大年夜。
“这是一双很大的拖鞋——那么大,……”破折号在这里也起解释作用,说明拖鞋具体有多大。
“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起补充说明的作用,忘不了的原因。
(七)写作特点
在课文第一段,作者首先描写了故事是发生在大年夜这个特定的环境里,大年夜本是家人团聚极为欢乐的夜晚。但这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画面是阴冷的,与大年夜气氛极不协调。
这时,推出小女孩“光头赤脚”在街上走着。
进而描写她的美丽,“雪花落在她的金黄色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就这么一个美丽的女孩,却有家归不得:一是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钱;二是“家里跟街上一样冷”,风可以“灌”进去。在这样的环境中,美丽纯真无辜的小女孩是难以生活下去的,为后面悲惨的死去打下了伏笔。
文中的第二段,即中心段。作者不直接写小女孩如何饥饿、寒冷、孤独……而是通过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眼前产生一次次幻景,表现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中第四次幻想是全文的高潮。
第一次幻景:由于她“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希望得到温暖。她第一次擦燃火柴,她像自己坐在“一个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的大火炉面前,“火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
第二次幻景:由于她十分饥饿,擦燃火柴,只见“肚子里填满了苹果和梅子的烤鹅”向她走来。
第三次幻景:她希望自己享受节日的欢乐,眼前出现一棵圣诞树,“翠绿的树枝上点着几千支明晃晃的蜡烛,许多幅美丽的彩色画片……”
第四次幻景:面前出现了唯一疼爱她的奶奶。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很少有人疼爱她,她希望能见到死去的奶奶。她在火焰中和慈爱的奶奶团聚。当她点燃了成把的火柴,在火焰中奶奶带着她“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天国去了。
这四次幻想,结构相似,前三次幻想是并列关系,最后的幻想是在前三次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高潮。在当时的社会里,她不可能得到温暖、食物、欢乐和爱抚。因此,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只是幻想而已。幻景越美,离幸福越远,反衬了小女孩生活的痛苦。
文章结尾,作者也是别具匠心。在前面分析过了,此处不赘叙。
(八)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课文第二大段是重点亦是难点。这部分是为表达中心服务的。四幅幻景都是重点。但这种写法学生不好理解,对学生来说又是难点。教师应当予以指点,必要时可稍作讲解。
文章的开头,为了写小女孩的贫穷,内容比较散,老师要抓住要领,把内容串联起来,使同学有个整体认识。文章的结尾这样的写法对学生来讲也有难点,要让学生懂得这样写法的作用,这里老师也要点拨。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