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计划在制定方面也是有一定要求的,一份详细的工作计划可以使我们不断提升自我,美篇巴巴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九上数学教学工作计划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九上数学教学工作计划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建立过程和相关概念
2、学会在坐标系中找出空间点的位置,会写一些简单几何体中有关点的坐标
过程与方法:
1、经历运用空间直角坐标系来描述空间图形的过程,初步建立数感和空间感,从空间的点的坐标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思维和探索能力。
2、通过类比、迁移、的方法得出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建立的过程和空间点
的坐标确定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能够积极的参与数学的学习活动。
2、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建立,点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的坐标表示
难点:通过建立适当的空间直角坐标系来确定空间点的坐标,以及相关的应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本节图4.3-1、图4.3-2、图4.3-3、图4.3-4、图4.3-5和食盐
晶体模型的投影片
学生准备:直尺和正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导入课题
?投影】问题1、数轴o_上的点m,用代数的方法怎样表示呢?
问题2、直角坐标平面上的点m,怎样表示呢?
问题3、怎样确切的表示室内灯泡的位置?
(学生复习回顾后回答问题1和问题2,思考、讨论后回答)
?点拨】1、问题1和问题2是确定点在直线和直角坐标平面的位置的方法。
2、问题3是空间点的位置确定的问题,我们可以类比平面直角坐标的方法,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来确定空间点的位置(板书课题)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建立
?投影】问题4、空间中的点m用代数的方法又怎样表示呢?
(教师设问)空间直角坐标系该如何建立呢?
?投影】(1)直角坐标系的建立过程
如图:oabc-dabc是单位正方体,以o为原点,分别以射线oa,oc,od的方向为正方向,以oa,oc,od的长为单位长,建立三条数轴: _轴、y轴、z 轴.这时我们说建立了一个空间直角坐标系o-_yz,其中点o 叫做坐标原点, _轴(横轴)、y 轴(纵轴)、z轴(竖轴)叫做坐标轴.通过每两个坐标轴的平面叫做坐标平面,分别称为_oy 平面、yoz平面、zo_平面.(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和理解)
?说明】①三条数轴两两相互垂直且相交于原点o,同时都有相同的单位长度
②任意两条确定一个平面,共有三个平面,称坐标平面
③三个坐标平面把空间分成8个部分(让同学动手操作亲历感受)
?投影】(2)空间直角坐标系的画法
(3)右手直角坐标系
2、空间点的坐标表示
?投影】合作探究:
有了空间直角坐标系,那空间中的任意一点a怎样来表示它的坐标呢?
(设问)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与坐标有着一一对应关系,那么在空
间直角坐标系中点与三维有序实数组之间也有一一对应关系
吗?(学生自行阅读教材p134)
?点拨】是一一对应关系。
3、坐标平面及坐标轴上的点的特征
?投影】练习:如图,oabc—a’b’c’d’是单位正方体.以o为原点,分别以射线oa,oc, od’的方向为正方向,以线段oa,oc,od’的长为单位长,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o—_yz.试说出正方体的各个顶点的坐标.并指出哪些点在坐标轴上,哪些点在坐标平面上y
(师生共同完成后,投影幻灯片)
?投影】想一想?
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_、y、z坐标轴上的点、_oy、_oz、yoz坐标平面
内的点的坐标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思考、讨论后教师总结)
(三)典型例题、解释应用
?投影】例1:如图在长方体oabc-a1b1c1d1 中,|oa|=3,|oc|=4,|od1|=2,写出点d1,c,a1,b1的
坐标及bb1的中点m的坐标和a1aoo1的对角线的交点n的坐标.. 目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加深对点的坐标的理解.
(解的分析和过程见投影)
?投影】例2:结晶体的基本单位称为晶胞,下图是食盐晶胞的示意图(可看成八1个棱长是的小正方体堆积成的正方体),其中色点代表钠原子,黑点代表绿2
原子.如图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试写出全部钠原子所在的位置的坐标.
目标:教师引导学生先阅读教材,根据建立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写出所求
点的坐标.
(解的分析和过程见投影)
( 四)随堂练习、巩固新知
练习1、教材p136练习第2小题
(五)课堂小结、温故知新
1、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建立
2、空间直角坐标系的画法
3、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点的坐标表示方法及点与坐标的一一对应关系
(六)布置作业
教材p136练习第1、3小题。
(七)板书设计:
4.3.1空间直角坐标系
一、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建立
1、建立过程
2、空间直角坐标系画法
3、空间直角坐标系是右手系
二、空间坐标系中点的坐标表示方法
三、坐标系中特殊点的坐标特征
1、坐标轴上点的坐标特征
2、坐标平面上点的坐标特点
九上数学教学工作计划篇2
七年级学生由小学阶段升入初中阶段,学习方式和学习的要求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小学阶段注重学生数感和数的运算能力的培养,初中阶段除了上述要求外,将对学生的数感、符号感和空间观念等方面提高要求。同时,初中阶段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注重学生合作、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形成,注重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的培养。对七年级学生来说,学习方式方法都有了较大的变化,能否较快适应,这是一个挑战。
本学期的教学目标:
第一章:有理数:理解正负数的意义,会进行有理数的运算,会用数轴表示有理数,会进行有理数的大小比较,理解互为相反数、互为倒数的两数的意义,并会求一个数的倒数与相反数;会求一个数的绝对值,并理解绝对值的概念。了解近似数的概念,了解有效数字的概念,并能按要求取近似数,本章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感。
第二章:整式加减,本章重点是用字母来表示数。会用字母表示数并会用字母来列简单的数量关系。本章是学习方程的基础,要求学生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了解代数式的概念并会求代数式的值,掌握同类项的概念并会进行整式的加减。
第三章:一次方程和方程组:学生要了解一次方程的概念,了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会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会用方程或方程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四章:直线与角:让学生了解线段、射线、直线的概念并知道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会比较线段的大小,了解线段的中点概念及性质,理解角的概念,会表示一个角,并会度量角的大小,会比较角的大小,知道角平分线的概念并会用它的性质,会用尺规作图作角和线段。
第五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了解数据的收集的方法并会收集简单的数据,能把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处理,理解并能区分三种统计图的区别与联系,并能就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能就具体的统计图收集到有用的信息并为决策服务。
本学期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与兴趣;
2、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形成终身学习能力;
3、注重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与能力,并学会交流;
4、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能力;
5、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操作用中学习。
本学期的课时安排:
第一章:有理数 约20课时
第二章:整式加减 约9课时
第三章:一次方程和方程组 约20课时
第四章:直线与角 约14课时
第五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约7课时
九上数学教学工作计划篇3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期自己担任两个班七年级数学。七年级学生往往延用小学的学习方法,死记硬背,这样既没读懂弄透,又使其自学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得不到很好的训练,要重视对学生的读法指导。七年级学生往往对课程增多、课堂学习容量加大不适应,顾此失彼,精力分散,使听课效率下降,要重视听法的指导。学习离不开思维,善思则学得活,效率高,不善思则学得死,效果差。七年级学生常常固守小学算术中的思维定势,思路狭窄、呆滞,不利于后继学习,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法指导。学生在解题时,在书写上往往存在着条理不清、逻辑混乱的问题,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写法指导。学生是否掌握良好的记忆方法与其学业成绩的好坏相关,初一学生由于正处在初级的逻辑思维阶段,识记知识时机械记忆的成份较多,理解记忆的成份较少,这就不能适应初一教学的新要求,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记法指导。
二、教材及课标分析
第一章 有理数
1.通过实际例子,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会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
2.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会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绝对值符号内不含字母),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通过上述内容的学习,体会从数与形两方面考虑问题的方法.
3.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并能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能运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
4.理解乘方的意义,会进行乘方的运算及简单的混合运算(以三步为主).通过实例进一步感受大数,并能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了解近似数与有效数字的概念.
第二章 整式加减
1.代数式的简单运用包括字母表示数、代数式、求代数式的值等。这部分内容首先从小学学过的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入手。通过一些运用字母表示数的实例,让学生体会到用字母表示数能够简明地表述事物间的数量关系。进而引出代数式的概念。
2.由初步认识代数式,到简洁、规范列出代数式表示数量关系,会求代数式的值。
3.了解单项式、多项式、整式的代数式概念,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单项式的系数、次数,多项式的项,项数、次数等概念,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
4.在理解同类项概念的基础上,掌握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掌握去括号添括号的法则。能正确地进行同类项的合并和去括号、添括号的法则。
第三章 一元一次方程与方程组
1.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方程”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了解一元一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认识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进步.
2.通过观察、归纳得出等式的性质,能利用它们探究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3.了解解方程的基本目标(使方程逐步转化为x=a的形式),熟悉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体会解法中蕴涵的化归思想.
4.能够“找出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数和未知数,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设未知数,列出方程表示问题中的等量关系”,体会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
5.通过探究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进一步体会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章 直线与角
1.通过观察身边的物体初步感受几何图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存在,能够识别一些简单几何体,体会一些简单几何体的美学价值。
2.通过从不同的角度看、展开等实践操作,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能够准确区分和表示线段、射线和直线,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会比较线段的长短,理解线段的和、差与线段中点的概念。
4.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认识角,理解角的两种描述方法,掌握角的表示方法,会比较角的大小,能估计一个角的大小,会计算角度的和与差,认识度、分、秒并会进行简单换算。
第五章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1.了解通过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收集数据的方法;会设计简单的调查问卷收集数据;能根据问题查找有关资料,获得数据信息.
2.初步感受抽样的必要性,初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3.掌握划记法,会用表格整理数据.
4.进一步体会条形图、扇形图和折线图在描述数据中的作用.
5.能用计算器处理简单统计数据,进一步体会计算器处理运算的优越性.
6.从事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统计活动,经历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体验统计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统计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进度安排
1.1正数和负数 2课时
1.2 数轴 3课时
1.3有理数的大小 4课时
1.4有理数的加减法 4课时
1.5有理数的乘除法 5课时
1.6有理数的乘方 4课时
1.7近似数 3课时
小结 2课时
2.1用字母表示数 4课时
2.2代数式 5课时
2.3整式加减 4课时
小结 2课时
3.1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 4课时
3.2二元一次方程组 3课时
3.3消元解方程组 3课时
3.4用一次方程(组)解决问题 3课时
小结 2课时
4.1多彩的几何图形 3课时
4.2线段、射线、直线 4课时
4.3线段的长短比较 2课时
4.4角的表示与度量 3课时
4.5角的大小比较 3课时
4.6作线段与角 3课时
小结 2课时
5.1数据的收集 3课时
5.2数据的整理 3课时
5.3统计图的选择 2课时
5.4从图表中获取信息 3课时
小结 2课时
九上数学教学工作计划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比例尺。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比例尺产生的过程和探究比例尺应用的过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习目标:
知道比例尺的具体意思,会计算一幅图的比例尺。
学习任务:
任务一: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任务二:求比例尺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1、课前练习
(1)1km =( )m =( )cm
(2)50km =( )m =( )cm
(3)300km =( )cm
(4)100000000cm =( )m =( )km
(5)2000000cm =( )km
交流:上面的单位换算,怎样才能做到又对又快?
2、引入课题:
一只蜗牛从北京爬到上海只用了两分钟,为什么?(在地图上爬)
在绘制地图或平面图的时候,需要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缩小(或扩大),再画在图纸上。这就用到今天要学的新知识----比例尺。
3、明确目标:
关于比例尺,你都想知道什么呢?
预设:意义、表示、计算、应用等。
二、民主导学
任务一: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1、任务呈现:
自学课本53页,尝试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1、什么是比例尺?
比例尺实质就是一个,前项是,后项是。
2、比例尺的形式有比例尺和比例尺两种。
1:100000000是比例尺,也可以写成,表示图上1cm的距离相当于实际km的距离,还可以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倍。
3、是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1cm相当于实际距离km.你能把它改成数值比例尺吗?(写过程)
4、一幅零件图纸的比例尺是2:1,它表示,这是一个(填放大或缩小)的比例尺。
2、自主学习
先独立完成,再在小组内交流,做好小组展示的准备。教师巡视指导。
3、展示交流
(1)从比例关系看,当比例尺一定时,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成关系。
(2)线段比例尺改成数值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 1cm:50km →写比
= 1cm:5000000cm →统一单位
= 1:5000000 →最简比
(3)比例尺2:1表示图上长度2cm相当于实际长度1cm,即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2倍,是放大的比例尺。前面的比例尺前项都是1,是缩小的比例尺。
为了计算简便,一般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是1的形式。
任务二:求比例尺
1、任务呈现:
(1)北京到天津的实际距离是120km,在一幅地图上量的图上距离是2.4cm.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2)一个cpu零件的长为25毫米,画在纸上的长为10厘米,求这幅图的比例尺.
2、自主学习
两题任选一题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方法。
3、展示交流:
交流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2.4cm:120km或120km = 12000000cm
= 2.4cm:12000000cm 2.4:12000000 = 1:5000000
= 1:5000000
答: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1:5000000.
三、检测导结
1、目标检测
(1)在比例尺是1:2500000的地图上,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 )千米,把这个数值比例尺改成线段比例尺是:( )。
(2)在比例尺是200:1的图纸上,图上长度是实际长度的( )。
(3)用图上距离5厘米,表示实际距离200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 )。
a. 5:200 b. c. 5:20000 d.1:4000厘米
(4)长4厘米的零件,画在图纸上是40毫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 )。
a. 1:10 b. 10:1 c. 1:1 d. 1
(5)一栋楼房东西方向长40m,在图纸上的长度是50cm。这幅图纸的比例尺是多少?
2、结果反馈;
出示答案,反馈评价。
3、反思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是如何得到的?有关比例尺你觉得有哪些需要提醒大家注意?
反思:通过今天的教学,我觉得还是比较成功的。无论从学生学习新知的状态,还是参与程度,都很好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尤其是在互动交流和展示分享环节,由于任务呈现具体明确,自主学习所有学生都能进入状态,展示小组展示时完全当成了小老师,台下同学质疑、补充、更正、争辩,如围绕比例尺的单位全班同学就展开了讨论,有的说是厘米,有的说是米,有的说不定,可以用任何长度单位,有的说视情况而定,最后宋林涛提出异议:比例尺实质就是一个比,没有单位,最后全班同学予以认可,老师此时趁热打铁加以引导,得出结论:比例尺就是表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如1:5000000,图上1厘米相当于实际5000000厘米,图上1米相当于实际5000000米,但比例尺最终表示的是二者的比的关系,所以是没有单位,解决了课前有同学提出比例尺的单位的问题。
九上数学教学工作计划篇5
一、学生状况分析:
透过上学期的接触与交流,对所带班四年级三班、四年级四班的学生有了全面的了解。两个班学生的学习习惯及个体差异有很大的差别。但总体来讲,有70%的学生基础好、潜力强,能完成老师交给的学习任务,学习用心性高,兴趣大,有强烈的求知欲、自觉性高。有和20%的学生处于中等,学习比较被动,其中有10%的学生自觉性差,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从学习习惯、兴趣、方法看,多数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都较好,对数学课学习兴趣较浓厚,能按正确学习方法去学数学。他们能上课遵守课堂常规,专心投入,认真完成作业,对不懂问题能及时大胆提问;学生上进心强,班级学生之间竞争意识浓;理解新知识的主动性较好,好奇心,好强心都很强,具体形象思维活跃。
四年级是小学生涯的重要阶段,是承上启下的年级。是小学数学开始进入系统学习的开始。经过前三年的教学,学生在掌握的数学知识有了必须的基础,逻辑思维和智能有了必须的发展,学生在理解程度上,分析问题的潜力上,以及语言表达的潜力上都有较明显的提高。
二、教材分析
(一)数与代数
1、认识更大的数(数一数、人口普查、国土面积、森林面积)
(在学生认识万以内的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亿以内的数并了解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好处,掌握大数读写的方法,认识近似数及其作用。)
2、乘法(卫星运行时间、体育场、神奇的计算器、探索与发现(一)、(二)、(三))
(在学生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学习了两位数乘三位数,对一些较大数进行估计,认识计算器以及运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3、除法(买文具、路程、时间、速度、参观苗圃、国家体育场秋游、探索与发现、抗震救灾)
(本单元主要学习三位数除以整十数,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路程、时间与速度的数量关系,探索商的运算规律以及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4、生活中的负数(温度、正负数)
(本单元主要使学生认识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负数,对此学生已经积累了比较多的生活经验。主要了解负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好处,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二)空间与图形
1、线与角(线的认识、平移与平行、相交与垂直、旋转与角、角的度量、画角。)(透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识别直线、线段、射线,会用字母表示直线、线段与射线;认识平面上的平行线和垂线,能用三角尺画平行线、垂线,明白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认识平角、周角;会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画指定度数的角。
2、图形的变换(让学生经历把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变换来制作美丽图形的过程,并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度;能在方格纸上进行图形变换的操作活动,说出图形变换中的平移和旋转的过程。
3、方向与位置(透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能在具体的情景中,用数对来表示物体的位置;在具体的情景中,用方向和距离表示物体的位置。)
(三)统计与概率统计(栽蒜苗一、二、三)(透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体会统计图中1格表示多少单位的必要性,并进一步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理解复式统计图的实际好处,并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复式统计图;了解单试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将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折线统计图,并能从折线统计上预测事物变化的趋势。)
三、教材特点:
1、带给密切联系学生现实生活的学习素材,使学生能借助直观形象的材料更好地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
2、创设探索数学规律的情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构成探索数学规律的意识。
3、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是每个学生都能在设计方案中获得成功。
4、重视在多种活动中培养空间观念,发展空间观念。
5、注重在统计过程中学习处理数据的方法,把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融会在一齐。
6、设计富有特色的综合应用活动。使学生自觉地将各方面的经验、知识、策略进行综合应用。
7、用数学的眼光分析周围的事物,培养对数学美的理解,展示数学发展的历史,渗透数学的文化价值。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