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一份优秀的教学计划是免不了的,想必大家都知道我们在教学之前,都要将教学计划写好,久久总结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五年级科学下教学计划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五年级科学下教学计划篇1
一、制定计划的目的
实验教学是小学科学教学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它对于激发儿童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儿童科学探究的能力,提高儿童的科学素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新课程、新理念的引领下,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本学期特制定以下实验教学计划:
二、制定计划的依据
1、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了几个研究的主题,各个主题单元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进行构建,做到了生活经验引领下的内容综合化,将“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结合,引领学生认识事物内部的变化特征及事物变化的相互联系,进行以逻辑推理为主的思维技能训练。
2、学情分析
通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科学本质有一定的了解,科学素养得到相当的培养,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不过两极分化很明显。优等生表现出对科学浓厚、持久的兴趣,科学素养发展态势良好;后进生对科学有种担忧感,随着年级的升高,课程难度值增加,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加上对科学学科的认识不足,认为本学科不重要,轻视,造成科学素养发展态势??
三、总体目标
1、本册教科书设计了许多探究活动,这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教师要发展学生识别和控制变量的能力,继续学习运用对比实验进行探索的技能,要引导学生及时记录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整理,转化为证据,用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构科学概念。
2、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五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仍然需要直观形象的支撑,因此在思维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从现象和事实出发,帮助学生进行概括总结,得出结论,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应该基于对证据意识的培养上,使学生能够不断地寻找证据来支持自己的假设,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大胆的质疑,来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总体措施方法
1、了解学生对所学科学问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
2、指导学生反复进行控制变量的实验。(控制变量实验要加以指导)
3、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
4、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
5、引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8、组织指导科技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五、实验教学进度情况
实验名称 自制电磁铁 改变电磁铁的磁力大小 电磁铁的磁极 影子与气温 四季形成的原因 显微镜的使用
五年级科学下教学计划篇2
一,整体思维
该教材的编写注重学生美感和视觉体验的培养,强调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协调发展,以“贴近社会、贴近学生、学以致用”为原则,选择符合小学五年级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内容。全书共16课。
二,教学目标
1.借助不同的工具、论文和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媒体人才,通过看、画、做,大胆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体验建模活动的乐趣。
2.你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工具、论文、各种媒体人才,可以通过看、画、做简单的把设计和装修结合起来,体验设计和制作活动的乐趣。
3.欣赏大自然和各种艺术作品的造型和色彩,用简短的文字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4.通过游戏建模的方式进行想象、创作、表演和有主题或无主题的展示。
第三,教学方法
1、注重审美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创造条件,给学生更多的机会
3.创造文化情境,培养人文精神。新课程标准指出,艺术学习不仅仅是简单的技能训练,更是一种文化学习。美术具有知识面广、综合性强的特点,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有着直接和隐性的联系。因此,它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培养人的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4.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即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在这些学习方法中,通过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和活动,训练学生与他人互动,从而达到永远不发展自己的目的。
5.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和探究性学习。
6.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7.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8.广泛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全卷教学进度
每周内容
第一周《万绿丛中一点红》
第二周《色彩的和谐》
第三周《美丽的纹样》
第四周《礼物的外套》
第五周《趣味文字》
第6周《地球的新生》
第七周《古朴精美的华表》
第八周《鸟语花香》
第9周《陶泥的世界》
第10周《诗情画意》
第11周《为解放军叔叔画张像》
第12周《会跳的玩具》
第13周《电脑美术》
第14周《美术学习记录袋》
第15周《元宵节里挂彩灯》
第16周《珍爱国宝》
第17周
第十八周总复习
五年级科学下教学计划篇3
一、指导思想:
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学探究性活动。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三、教材分析:
1、知识方面,划分为四个教学单元:
?生物与环境》单元,通过对绿豆种子发芽和生长,蚯蚓的选择的研究生物的生存和非生物环境的关系。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态群落中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并通过对生态瓶的制作、观察,探究生态群落中生物和生物、生物和非生物相互依存的关系。通过这些典型事例的分析,认识到保护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光单元引领学生们观察光的传播特点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运用,接着指导学生认只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阳光下物体得到的热与受到的光照强弱有关系。也与物体本身的性质有关系。最后通过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结实合运用相关知识。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教学内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认识地球表面总的地形地概貌,以及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地形及特点;二是地形地貌变化及发生原因。让学生知道是地球内部的运动,是太阳、流水、风、冰川、波浪等自然力共同作用形成和重塑了地球的外表。
运动和力单元内容光焕发分为四部分,让我们了解重力、弹力、反冲力,让学生用这些力作动力使小车运动起来,并研究动力的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第二部分学习测量力的太小,认识力的单位,为研究摩擦力大小做好技能准备。第三部分认识摩擦拭力,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一些因素,研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第四部分动手实践,设计和制作一个小车。
2、能力方面
实验能力:实验操作方法,对比实验,模拟实验。
思维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制作能力,创造能力。
3、德育方面
(1)通过讲述我国的珍稀生物,我国古代在天文科学方面的成就,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通过自然知识的教学使学生体会到自然变化是有规律的,人可以了解自然,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和创造精神。
教学重点:
从上学期开始,学生对实验非常感兴趣,但往往停留在表面,而不去研究内在。所以本学期的重点是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难点:
各单元都要求学生亲身经历过程,这一过程也将延续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如何引导学生展开主题研究,进行饶有兴趣的研究,是本学期的难点。
四 、相关措施
1、根据自然学科的特点和高年级学生的特点,自然课仍然要加强直观,重视课本上的图画和实践操作。
2、重视指导学生认识各种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变化规律和原因。
3、不同的课型用不同的教学思路。如探究各种自然变化规律,原因的采用“问题――观察实验――思考――结论――应用”或”“问题――假设――观察实验――结论――应用”的结构;以培养学生技能为主的课多采用“认识构造,原理,方法――分步操作――反复练习”的结构。
4、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加强与生活生产社会的联系。
5、注意发展儿童智力,培养能力。
6、注意与其它年级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
五 基本活动: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六、教学进度:
周次
起讫月日
教学内容
教时
执行情况
1
8月30日至
9月6日
1.1种子发芽的实验
1.2种子发芽的实验
2
2
9月10日至
9月14日
1.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1.4蚯蚓的选择
3
3
9月16日至
9月20日
1.5食物链和食物网
1.6做一个生态瓶
1.7改变生态瓶
3
4
9月22日至
9月26日
1.8维护生态平衡
2.1光和影
2.2阳光下的影子
3
5
10月1日至
10月5日
国庆节放假
6
10月6日至
10月12日
2.3光是怎么传播的
2.4光的反射
3
7
10月15日至
10月19日
2.5光与热
2.6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2.7做个太阳能热水器
3
8
10月22日至
10月26日
2.8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3.1地球表面的地形
3
9
10月22日至
11月2日
3.2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3.3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3
10
10月22日至
11月2日
3.4土地壤中有什么
3.5雨水对土地的侵??
3
11
11月5日至
11月9日
3.6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
3.7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3
12
11月12日至
11月16日
3.8减少对土地的侵??
4.1我们的小缆车
3
13
11月19日至
11月23日
4.2用橡皮筋作动力
4.3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
3
14
11月26日至
11月30日
4.4测量力的大小
4.5运动与摩擦力
3
15
12月3日至
12月6日
4.6滑动与滚动
4.7运动与设计
3
16
12月10日至
12月14日
4.8设计制作小赛车
3
17
12月16日至
12月21日
18
12月24日至
12月26日
19
12月31日至
1月4日
五年级科学下教学计划篇4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教五年级的科学课。通过两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 不足之处:由于我是第一年教小学科学于我是,在很多问题上存在不够,所以我会加倍用心的准备备课过程。另外也由于活动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只是匆匆走过场,有些探究活动甚至根本就没有开展,导致学生的知识面受到限制,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还有,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通过这几天的接触,我发现有些学生发言不积极,表现欲望差,今后应特别注意培养,形成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探究中学到科学知识,培养探究能力,提升科学素养。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以主题研究的形式编排了《生物与环境》、 《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运动和力》四个单元。本教材以学生发展为本,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构建单元,以微小生物的丰富结构、神秘的身体,声音的秘密、生活中各种材料的变化、运动与机械活动等为主要内容展开科学探究活动,将“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整合,重点落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待科学学习: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劳动成果。
2.对待自然: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
(二)知识目标
1.了解地球上的各种生物,以及一些生物的生长及环境和生物的关系。
2.认识光以及有关光的一些知识,了解一些光与热的应用。
3.了解我们生活着的地球。
4.知道各种材料变化的特点与用途。
5.认识运动与机械的形态变化及相关知识。
(三)能力培养
1.培养学生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进行表达、评议和讨论。
2.培养学生分析、采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比如: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利用简单的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相关资料。
3.培养学生能利用简单的工具,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并做记录;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
4.培养学生能对自己的探究活动提出大致的思路或计划。
5.引导学生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并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与他人交换意见。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本册教科书的编排从探究对象上看,探究水平较前几册教科书有明显的提升,加大自主探究的实施力度,加大学生生活经验的整理与提升,进一步强化学生对间接生活经验的回顾与运用。在探究技能上,突出逻辑推理为主的思维技能训练。
难点:使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和思维方式认识问题。探究逐步加深,螺旋上升更加明显。
五、基本教学措施:
本册教材在纵观全册教材,教师应更加放开手脚,把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有较强求知欲望的话题作为课的主体,通过活动使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从而加深对科学、对科学探究、对科学学习的理解。解释与模型是五年级集中训练的过程与方法,要结合具体学习内容,在探究过程中有意识地强化解释与模型的训练。
在教学中采用先进的电教手段来辅助教学。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知识,根据教材特点,制作一些课件,借助课件的动画效果、彩色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分解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使学生易于接受。
在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教材特点,让学生查一查、画一画、读一读、说一说、想一想、做一做,多种感官并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三动”能力,即:动手、动口、动脑。
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层次教学,使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能够从中理解学习的意义,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使大部分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五年级科学下教学计划篇5
一、学生情况分析:
1、可喜之处:通过
三、四年级及上学期的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另外,在进行着观察、提问、假说、预言、调查、解释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我强调小组合作必要性,所以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2、存在不足:由于活动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只是匆忙的走过场地,有些探究活动甚至根本就没有开展,导致学生的知识面受到压制,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还有,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这现象尤为突出。
二、指导思想:
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学探究性活动。
三、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四、教材分析:
1.本册教科书遵循《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内容的选编上,注意选择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基础的、适于开展探究活动的内容;在能力培养上,注意了层次上的变化,较
三、四年级的要求有所提高。打破“知识切块”式组建单元的做法,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以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构建单元,做到了“生活经验”引领下的内容综合化,将“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整合,教会学生科学地对待自然界的事物。
2、教学重点:
从上学期开始,学生对实验非常感兴趣,但往往停留在表面,而不去研究内在。所以这个学期的重点是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
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基本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步骤;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8、组织指导科技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六、主要教学活动类型:
搜集信息 现场考察 自然状态下的观察与实验
专题研究 情境模拟 科学小制作 讨论辩论
种植饲养 科学游戏 信息发布会、报告会、交流会
参观访问 竞赛 科学欣赏 社区科学活动
家庭科技活动 角色扮演 科学幻想
七、主要导学方法:
探究法 演示法 参观法 实践法 讨论法
五年级科学下教学计划篇6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我班共有53人,经过之前是积累学习,已经具备了初步的科学知识和操作技能,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思维方式也初步的由具体转变为抽象。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扩大学生知识范围,进一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学习科学的兴趣,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自我研究的能力,联系他们的实际生活,用所学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最终达到将科学知识创造性应用到生活中去。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共有24课,以知识的内容分为五部分。分别为人的一生、地球和地表的变化、无处不在的能量、探索宇宙、科技与能源。
本册教材注意学生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整理,注重用联系的观点构建教科书整体结构。
在内容的选择上,用联系的观点整合不同的内容,选择体现综合性、系统性和事物周期性变化的内容构建教科书,引导学生学习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在整体上含悟科学本质。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经历更为完整的探究过程。使学生从小养成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学习兴趣。
2、通过学习,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教学中渗透爱国教育,介绍历史人物,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措施
1、教师应更加放开手脚,把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有较强求知欲望的话题作为课的主体,通过活动使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从而加深对科学、对科学探究、对科学学习的理解。解释与模型是五年级集中训练的过程与方法,要结合具体学习内容,在探究过程中有意识地强化解释与模型的训练。
2、在教学中采用先进的电教手段来辅助教学。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知识,根据教材特点,制作一些课件,借助课件的动画效果、彩色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分解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使学生易于接受。
3、在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教材特点,让学生查一查、画一画、读一读、说一说、想一想、做一做,多种感官并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三动”能力,即:动手、动口、动脑。
五、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既要对事物外部表象的观察,又要从微观世界认识事物的内部结构和变化的规律性分析,突出了认识事物的结构和功能。探究水平较前几册教科书有明显的提升,加大自主探究的实施力度,加大学生生活经验的整理与提升,进一步强化学生对间接生活经验的回顾与运用。在探究技能上,突出逻辑推理为主的思维技能训练,设计了大量的强化学生逻辑推理的探究项目,推测产生变化的原因,力求在事物的表面特征与内部变化之间建立联系
2、使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和思维方式认识问题。探究逐步加深,螺旋上升更加明显。
3、教学中注重实验教学,教学中要加强安全教育。
六、教学进度
第一单元人体内部的秘密6课时3.2—3.13
食物到哪里去了
我们的呼吸
心脏和血管
脑与神经
第二单元我们怎么看到物体6课时3.23---4.3
凸透镜
照相机和眼睛
保护眼睛
潜望镜的秘密
神奇的”眼睛”
第三单元生物的生长与繁殖7课时4.7—4.17
种子发芽了
种辣椒
植物的花
果实是怎样形成的
植物的”分身术”
生物繁殖新技术
第四单元春夏星空4课时4.27—5.8
春季星空
夏季星空
第五单元生活中的机械3课时5.11----5.22
斜面
杠杆
滑轮
齿轮
自行车的科学
未来的交通工具
研究与实践3课时5.24----5.29
制作车辆模型
调查家乡的种植业
整理与复习
五年级科学下教学计划篇7
一、全册教学内容:
科学五年级上册共有五个单元,分别是:
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
第二单元:光与色彩
第三单元:电和磁
第四单元:呼吸和血液循环
第五单元:解释与模型
二、全册教学目标及教材简析:
1、学生能借助身体和器物进行观察,发现影子变化的规律;
2、能进行太阳的运动与影子变化的模拟实验;
3、知道一天中气温和影子的变化变化与太阳的运动有关。
4、知道太阳钟是利用太阳与影子的关系制成的;了解古代的计时工具日晷及其原理;能做用太阳的影子表示时间的“钟表”
5、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的主要内容;能用地球仪、手电筒模拟昼夜的形成;
6、知道昼夜变化是地球自转的结果;通用根据地球自转大致推算出某地的时间。
7、知道会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认识各种各样的光源;让学生联系各种光现象认识光是直线传播的。并且通过制作小孔成像实验盒,进一步验证光的直线传播
8、通过分组实验,使学生知道有凸透镜放大物体、会聚光线和使物体成像的作用,了解凸透镜的多种用途。作为拓展部分,可以让学生知道还有一种中间薄、四周厚的,知道基本电路的组成元素及作用;能够连接基本的电路,并画出电路图。
9、运用“解暗箱”的方法,研究盒子里安装了什么样的电路。利用一个检测工具检测盒盖上的触点,根据外面的小灯泡亮、灭来判断盒子里电路是怎样连接的。这里渗透了科学探究的思维方法,很多科学之谜就是“打不开的黑盒子”。
10、知道心跳、呼吸的快慢和运动的剧烈程度有关;会正确测量自己的呼吸和心跳次数。
11、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解释。
12、能对收集到的证据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呈现。
13、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解释。能对数据整理过程中发现的冲突或矛盾之处进行分析和判断。
14、能运用语言、图、表等多种方式表达研究的过程和结论。
15、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解释是根据事实做出的分析、判断和推理。建立模型是解释自己的思想和发现的方法。模型包括图画图表模型、物理模型、数学模型等。模型方便我们解释那些难以直接观察到的事物、事物的变化以及事物之间的联系。
三、全册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太阳的视运动规律。
2、了解各种不同形状、不同国家、不同制作方法的日晷的制作原理。
3、探究昼夜变化的成因。
4、通过观察记录总结月相变化的规律。
5、知道昼夜的交替变化会对动植物产生影响。
6、认识光的直线传播规律。
7、认识光的反射现象。
8、认识光的折射现象。
9、认识日光由七种单色光构成。
10、学习接连一个简单电路。
11、认识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12、根据现象推测暗盒里的电路连接情况。
13、认识磁铁的基本性质。
14、认识电磁铁的基本性质。
15、知道运动会使心跳和呼吸加快,休息后心跳、呼吸又会恢复到正常的
状态。
16、认识飞、气管、支气管等人体呼吸器官及其作用。
17、认识心脏。
18、对证据进行解释。
19、认识模型的作用。
教学难点:
1、连续一天的观测记录。
2、根据当地的'纬度制作太阳钟。
3、根据已知条件推算某地的时间。
4、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连续观察1个月以上的月相变化。
5、调查夜间小动物的活动。
6、画图解释小孔成像的原理。
7、制作潜望镜或万花筒。
8、制作简易望远镜。
9、解释为什么透过不同颜色的玻璃纸,看到的图案颜色是不同的。
10、画简单电路。
11、认识人体、水也是导体。
12、有顺序地进行测试和记录,不遗漏。
13、自制水浮式指南针。
14、探究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和磁极变化的因素。
15、学会正确测量自己的呼吸和心跳次数。
16、准确测定自己的肺活量。
17、认识心脏的功能。
18、区分解释与事实。
19、建立模型。
四、突破重、难点的措施:
1.通过引导学生观测太阳视运动和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探究太阳视运动和影子移动变化的规律。
2.让学生利用地球仪来模拟昼夜交替现象,了解昼夜交替变化的成因,了解在世界上同一时刻不同的昼夜现象。
3.通过组织学生看月亮,坚持给月亮记日记,来发现月相的变化规律。
4.综合研究因为昼夜现象而引起的一系列生物变化和反应,植物的花开花落,人的作息时间,动物的昼伏夜出等。
5.引领学生通过推测实验,来认识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五、全册课时划分:
课时分配:
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
第二单元:光与色彩
第三单元:电和磁
第四单元:呼吸和血液循环
第五单元:解释与模型
全册课时安排共26课时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