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文是一个探索自我的过程,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周围的世界,作文不仅仅是学生的学习任务,也是成人表达思想的方式,以下是美篇巴巴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父与子的战争作文5篇,供大家参考。

父与子的战争作文篇1
1937年8月13日,日本军队正在轰炸上海火车南站。这一群没有人性的野兽,不把枪口对准军队,却对准了手无寸铁的难民们,向他们投下罪恶的炸弹。轰炸机在天上飞,难民们拖儿带女,可只过了短短几分钟,人山人海的火车站已变成满堆尸体,夜一般死寂的废墟。原本的喧闹声被呻吟声,喊叫声,哭泣声所取代。坍塌的房屋,断裂的天桥,扭曲的铁轨,一副悲惨的情景。
妈妈!你怎么了?爸爸你快醒醒吧!我害怕突然,废墟上传来一阵响亮的啼哭声。只见一个衣衫褴褛的小男孩在号啕大哭,圆圆的眼睛瞪的大大的,嘴巴也张得大大的,他满脸通红,正在撕心裂肺地哭喊着。
许久,他的嗓子哑了,身上的血迹也干了。可他还是不停地哭,泪水滴到伤口上让他感到钻心的痛,他害怕,他恐惧,他幼小的心灵已被战争刻下永远不能痊愈的伤疤,他不知道父母为什么一动不动,不知道眼前可怕的一幕为何发生,不知道自己已经成为孤儿,更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命运如何
看到如此场景,我脑海里不禁浮现出小男孩以后的命运和故事。过了一会儿。来一位外国女记者经过废墟时发现了小男孩,就心生怜悯收养了他。在后来的日子里,小男孩把外国记者看作为自己的亲妈妈,记者也把小男孩看作为自己的亲生孩子。
转眼间,12年过去了,新中国成立了,小男孩也从一个小宝宝成长为一个健壮的15岁少年。他非常激动,给自己取了个笔名叫和平,用来寄托对和平的向往。
后来小男孩已变成充满朝气的青年。他开始有自己的理想:用手中的笔控诉战争。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终于在5年后成为小有名气的作家,回报了他亲爱的记者妈妈。
战争带给人们的只有痛苦和悲伤。在战争中哭泣的孩子肯定不止一个,我们要坚决制止战争,维护和平,让战争中的孩子和我们一样在鲜花中读书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父与子的战争作文篇2
战争中的孩子 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灾难、痛苦,战争使许多个完整美好的家庭,妻离子散,家毁人亡,战争让和平之花凋零,美丽的花瓣一朵一朵的掉落下来。一九三七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占领了我国的部分城市,实行烧、杀、抢三光政策,让中国人民无家可归,四处逃难。
那一年的一天,日本侵略者派出十多架日式f-17战斗机,来轰炸上海火车南站,飞机从不远处飞来,隆隆的声音回响在火车南站的天空,忽然,从天空中落下如雨点般密集的炸弹,只听“轰隆隆”的一声,尘土飞扬,房屋被炸毁了,站台被压塌了,火车铁轨象飞镖似的飞来飞去,整个火车站变成了一片废墟,到处都是残垣断壁,血流成河,人们痛苦的呻吟着,那个场面惨不忍睹,侵略者的暴行令人痛心疾首。
有一个小孩子扒在被炸毁的铁轨中间,号淘大哭着,那哭声撕心裂肺,听着让人揪心。那一双黑亮亮的眼睛里充满了忧伤,充满了恐怖,孩子的哭声仿佛诉说着:“爸爸、妈妈!你们在哪里?”也许,他的父母在这次灾难中离开了他,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也许,他的`父亲、母亲死里逃生,躲过了这场浩劫,现在也正在焦急的寻找着自己的孩子。
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了不可挠漱的罪行,法西斯战争的残酷、残忍、残暴无情,使许许多多中国人民流离失所,使许许多多无辜的孩子失去了宝贵的生命。
面对战争,我们大声疾呼,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梦想,让世界远离战争,让和平之花永住人间。
父与子的战争作文篇3
今天,我与弟弟两国之间的战争又一次打响了,这次的战争“发源地”是在大姨家。事情是这样的:
中午,我正在专心致志的看着电视剧——丑女无敌。正观看到剧情“激烈”的'时候,弟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下子把遥控器抢走了,我已知大事不妙,在我百般央求之下弟弟对我“吐”出两个字“没门”。我顿时火冒三丈,但我尽量稳定住自己的情绪,软的不行来硬的,我们俩个又是舞枪,又是弄棒,最后我使出必杀技——拧。可弟弟还是誓死不给。这时表哥进来吧电视关了,这才调节了这场“激烈”的战争。
来到楼上弟弟又故意挑衅我,顿时我憋住的“火气”像火山爆发一样喷到四面八方,弟弟拿起他有力的小拳头一下子把我打倒在床,我也还手过去,屋子里立刻尘土飞扬,任凭表哥一番苦口婆心的劝阻我们也无动于衷,表哥无奈只好去搬“救兵”——大姨妈我正处在爆发状态,我不管不顾的向前冲去……!!我们两个一下把装满水的水桶撞洒了,霎时,屋里死气沉沉连一根掉在地上的声音也听得清清楚楚,再也没有了争吵声。这事楼下好像下雨一样,我俩呆呆的站在一旁准备“迎接”一场随时而来的“冰雹”。大姨上来后,跟我俩上了一堂体育课……!!!!
每次同学说起自己拿聪明乖巧懂事的弟弟,我都会羡慕万分,真希望自己的弟弟以后也能变乖一点,懂事一点。这样:
我也会少几分烦恼!
多几分欢笑!
父与子的战争作文篇4
提起旧照片,很多人都会想起自己童年时期快乐的情景。然而今天我要展示的这张旧照片,会让你想起60年前那场残无的战争。
1937年8月28日,日本侵略者轰炸了上海火车站,这张照片就是被当时记者拍下来的真实情景。
这一天,上海南站和往常一样,涌动的人群川流不息,正在这时,天空中突然传来“翁翁”的敌机声,还没等人们之即,“轰轰”几声巨响,顿时,火车站硝烟四起,建筑物坍塌了半边。“鬼子的飞机来了”“快跑呀、快跑呀”“爸爸、妈妈……”哭声、喊声,顿时连成了一片,人们慌作一团,不知所措。可敌人的轰炸还在继续,天桥倒塌了,此时的火车站变成了一片废墟。人们停止了涌动,一片片尸体倒在了血泊中,刚才还在喧哗的南站现已死一般的寂静,只是偶尔还能听见几声低微的。
“妈妈,你在那里。”“爸爸,我害怕……”就在这寂静的片刻,突然传来了一个小男孩的哭喊声。他坐在铁轨中间,满身是血,正张着大嘴呼喊着。他看着眼前满身是血迹的父母,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不知父母为何一动不动,他也不知道从此以后即将成为孤儿,他更不知道今后该怎样……
眼前的废墟,眼前的孤儿,不都是日本侵华战争在中国留下的吗?孤苦伶仃的孩子不已证明你们在中国的“东亚共荣”是谎言吗?
这张旧照片让我们无法抹杀掉每个中国灵的震撼,那一幕幕日本侵华的让我们历历在目。
简评:文章从旧照片入手,引出了日军侵华的。作者通过细心观察抓住小男孩的外貌描写,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日军的,突出了中心,也体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父与子的战争作文篇5
我和父亲的战争一打就是十几年。
战争的初级阶段写满了我的屈辱。那时,我像一只小鸡被他那双练过举重的、长满肌肉疙瘩的胳膊架起来,被打得呼天喊地。父亲打我的英雄事迹在我们那条街可以说闻之者色变,晚上隔好几栋楼也能听见我的哭喊声,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上饶集中营搬过来了。
父亲本着“不打不成才”的指导思想,问心无愧地殴打着他唯一的亲生儿子。我估摸着如果当时有现场摄像的话,那一定会被列入不可公映的限制级。在我的记忆中,衣架、电缆、皮鞋、皮带、竹竿、球拍……都和我的臀部亲密接触过。而获罪的名目也很多,考试没有考好要挨打,练球不认真要挨打,连吃饭插句话脑门上也要挨一筷子。我整天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当时还广为流传一个段子,说我到医院看眼科,医生说看书的时候要隔一尺远,我说没法量,我家的尺子是用来打我的。
当然,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我曾经用毛笔在报纸上歪歪扭扭地写了“打倒法西斯”,贴在父亲的办公室。这体现了我自幼就有谦谦君子的风度,动口——不,动笔不动手,那时我还没有胆大到敢当面动口的地步。最让我感到屈辱的`还不是皮肉之苦,这源于从小父亲就给我讲《红岩》的故事。最窝火的是每次行刑完毕,父亲都要瞪眼呵斥:“知道错了没有?”我只得声如蚊蝇地回答:“知,知道了。”父亲还给我讲过韩信受胯下之辱和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让我佩服不已。于是乎,我每挨一次打就在日历上画一个圈,大有结绳记事之意。毛主席说世界归根到底是我们的,我从小就会用辩证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料定了战争的最终结局。
我上初中以后战局开始有了转机,虽然挨打,但我方气势十足已是输阵不输人。每每开战,必是我先断喝一声:“不准打人!”常常是话音未落就先吃了一耳光——我挨打是有经验的,巴掌下来时顺势将头一甩,拿捏得就好像指甲在脸上挠痒痒。我不喜欢上课,不喜欢做作业,但这并不代表我不爱学习。王朔在《动物凶猛》里面说:我们心安理得地在学校学习那些将来注定要忘记的东西。我就比较幸运,我初中学的东西至今以至将来都不会忘记。语文教师时常拿我的空白作业本和上课时偷看的《诗词格律》去父亲那里告我的恶状,这时父亲是很开明的,回来又把书还给我。但是,每到考试结束,父亲就觉得脸上挂不住,少不了一顿饱打,之后的一段时间里自然是动辄得咎。我在初中的时候已经长得腰圆膀粗,严刑拷打视若等闲,棒子培养了我棒子一样直通通的臭脾气,父亲大人有时心情不顺施刑于我,我一脸大义凛然,自以为没有错就绝不认错,常常气得父亲吃头痛药。
印象中上高中以后就没有挨过打了,也许是因为父亲要仰起头打我不很方便,也许是因为我还能一把抓住他扇过来的巴掌——我常作此遐想,过瘾得很。
我们采用了实力较为均衡的较量,就是吵架。在吵架方面,父亲的优势是嗓门大,而且有一种毫无根由的居高临下感;我的武器则是三段论。譬如高二选择文理科,父亲一直坚持要我读理科,理由是莫须有的。我的反驳推论如下:
大前提:聪明而且感兴趣的人读文科绝对可以在人文领域开疆拓土,其成就绝不比读理科差。
小前提:我符合聪明和感兴趣的条件(这一点父亲不能推翻)。
结论:我当然可以而且必须读文科。
我就这样一次又一次在或大或小的战役中一点点地收复失地。当然,父亲的抵抗从来没有退缩过,他是中文系的研究生,读过圣贤或非圣贤的书,这使我们之间的战争有了些文化含量。我们常常在吃饭的时候争得脸红脖子粗,然后两人一起丢下饭碗各自冲进自己的寝室。我和父亲各有两个书橱,一阵哗啦哗啦拉开玻璃门的声音之后,我俩各持一卷冲杀过来。我在历史方面不如父亲,不过有些东西我个人偏执地认为不知亦不为耻。父亲的劣势在于知识构成过于单一,对方位上偏西方和年代上偏当代的东西近于无知,而且理论基础薄弱,这让我有了耀武扬威的天地。有一次,父亲在饭桌上说起余杰骂余秋雨的文章,一边摇头作惋惜状一边感叹:“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父亲是喜欢余秋雨的,但他不知道他的儿子当时是余杰狂热的崇拜者。我问:“你有没有看过余杰的书?”父亲说没有。我说:“没有看过就不要乱说!”得胜的感觉至今想来不胜快哉。
吵架之后,以笔为枪以笔为矛的战斗方式一直延续到现在。最有戏剧色彩的战役是我和父亲同题相竞,结果两篇文章发表在同一报纸的同一版面上;拿着同一天寄到的同一数目的稿费,我们互相得意地对望一眼。以至我现在在外求学,父亲常寄他发表的文章给我以示挑衅。
我是暑假到家才知道父亲原来已经病重卧床多日。父亲见我劈头就是:“这半年读了什么书?稿件全部拿出来!”我一边打开包摸出厚厚的一沓稿件递给他,一边说:“凶啥子凶!你现在这个样子还能打赢我?”父亲说:“来嘛!你还嫩得很!我当年练举重的时候……”母亲在一旁默默地看着血压计,笑了。
我端着可口的午饭坐在父亲的床边,父亲趁母亲不在悄悄地对我说:“我吃口辣椒。”我用勺子把盘子里的辣椒舀出来,扔掉,盛起一个嫩肉丸子塞到父亲的嘴里,说:“你也有今天!”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