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篇巴巴 >对照材料

小科学家的事迹材料8篇

事迹是将自己在某一个时间段中努力奋斗的经历写成材料,大家在撰写事迹材料的时候务必要注意思路清晰,以下是美篇巴巴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小科学家的事迹材料8篇,供大家参考。

小科学家的事迹材料8篇

小科学家的事迹材料篇1

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发现青霉菌能分泌一种物质杀死细菌,他将这种物质命名为“青霉素”,但他未能将其提纯用于临床.1929年,弗莱明发表了他的研究成果,遗憾的是,这篇论文发表后一直没有受到科学界的重视。

10年后,德国化学家恩斯特?钱恩在旧书堆里看到了弗莱明的那篇论文,于是开始做提纯实验。1940年冬,钱恩提炼出了一点点青霉素,这虽然是一个重大突破,但离临床应用还差得很远。

1941年,青霉素提纯的接力棒传到了澳大利亚病理学家瓦尔特?弗洛里的手中。在美-方的协助下,弗洛里在飞行员外出执行任务时从各国机场带回来的泥土中分离出菌种,使青霉素的产量从每立方厘米2单位提高到了40单位。

虽然这离生产青霉素还差得很远,但弗洛里还是非常高兴。一天,弗洛里下班后在实验室大门外的街上散步,见路边水果店里摆满了西瓜,“这段时间工作进展不错,买几只西瓜慰劳一下同事们吧!”想着,他走进了水果店。

这家店里的西瓜看样子都很好,弗洛里弯下腰,伸出食指敲敲这只,敲敲那只,然后随手抱起几只,交了钱后刚要走,忽然瞥见柜台上放着一只被挤破了的西瓜。这只西瓜虽然比别的西瓜要大一些,但有几处瓜皮已经溃烂了,上面长了一层绿色的霉斑。

弗洛里盯着这只烂瓜看了好久,又皱着眉头想了一会,忽然对老板说:“我要这一只。”

“先生,那是我们刚选出的坏瓜,正准备扔掉呢?吃了要坏肚子的。”老板提醒道。

“我就要这一只。”说着,弗洛里已放下怀里的西瓜,捧着那只烂瓜走出了水果店。

“先生,您把那几只好瓜也抱走吧,这只烂瓜算我送你的。”老板跟在后面喊。

“可我抱不了那么多的瓜啊,再说,要是把这只打烂了怎么办?”

“那、那我把刚才的瓜钱退给您吧!”老板举着钱追了几步,但弗洛里己走远了。老板摇了摇头,有些不解地望着这个奇怪的顾客远去的背影。

弗洛里捧着这只烂西瓜回到实验室后,立即从瓜上取下一点绿霉,开始培养菌种。不久,实验结果出来了,让弗洛里兴奋的是,从烂西瓜里得到的青霉素,竟从每立方厘米40单位一下子猛增到200单位。

1943年10月,弗洛里和美-方签订了首批青霉素生产合同。青霉素在二战末期横空出世,迅速扭转了盟国的战局。战后,青霉素更得到了广泛应用,拯救了数以千万人的生命。因这项伟大发明,弗洛里和弗莱明、钱恩分享了1945年的诺贝尔生物及医学奖。

当机会像一只“烂西瓜”一样被人扔在一边,你若能发现它,并如获至宝,那么,恭喜你,你将获得成功。

小科学家的事迹材料篇2

第一部手机的发明者是马丁·库帕。

马丁·库帕说,他发明手机的灵感来自于电视剧《星际迷航》,“当我看到剧中的考克船长在使用一部无线电话时,我立刻意识到,这就是我想要发明的东西。”

那时正在播放电视剧《星际迷航》,考克船长的那部无线电话,就成为库帕和他的团队发明手机的原型。“任务急迫,公司要求我们在六个星期内制作出手机模型。”

因为当时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正在考虑是否允许at&t 在美国市场建立移动网络,并提供无线服务;此外,at&t 自己也有开发移动电话的计划。摩托罗拉不愿意让大好商机溜走。三个月以后,第一部手机模型大功告成。

马丁.库帕讲了一段手机发明中的趣事。“第一部手机的外形其实由5个工业设计小组相互竞争的结果,可是选择了其中最简单的一个方案(它的基础设计流行了差不多15年)。 原本的设计很小巧,只不过电子系统工程师要把上百个零部件塞进去,最后的手机是原本设计的5倍大,也重得多。

如果追溯我们会发现,手机这个概念早在40年代就出现了。当时是美国最大的通讯公司贝尔实验室开始试制的。1940年,贝尔实验室造出了第一部所谓的移动通讯电话。但是,由于体积太大,研究人员只能把它放在实验室的架子上,慢慢人们就淡忘了。

1973年4月,美国著名的摩托罗拉公司工程技术员“马丁·库帕”发明世界上第一部推向民用的手机。当库帕打世界第一通移动电话时,他可以使用任意的电磁频段。事实上,第一代模拟手机就是靠频率的不同来区别不同用户的不同手机。

第二代手机——gsm系统则是靠极其微小的时差来区分用户。到了今天,频率资源已明显不足,手机用户也呈几何级数迅速增长。于是,更新的、靠编码的不同来区别不同的机的cdma技术应运而生。应用这种技术的手机不但通话质量和保密性更好,还能减少辐射,可称得上是“绿色手机”。

小科学家的事迹材料篇3

天元术出现以前,我国古代解高次议程时,把各项系数排成筹式,由于没有未知数,常常搞错项的次数。到宋、金时期,随着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向数学提出了大量的议程问题。为了解决解方程中遇到的矛盾,人们开始用文字作记号表示多项式的各项,估计在12世纪时就产生了天元术。“天元”二字最早见于秦九韶的“大衍求一术”,意思是问题中的未知数符号x。最初的天元术比较麻烦,每一项都要写字。一般常数项用“人”字表示,一次以上各项系数旁边分别记“天”、“上”等字,“仙”字表示9次项。常数项以下各负次幂分别记“地”、 “下”等字。

12世纪末,彭泽把这种次序变为“立天元在下”,即把高次项系数放下面。彭泽的方法使开方比以前方便,但天元术本身并未因此得到简化。13世纪,元代数学家李冶首先对天元术做了改进和总结工作。他的研究是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进行的。很多人讥笑李冶,说他“玩物丧志”,李冶泰然自若。他坚决拒绝了朝廷高厚禄的诱惑,毅然结庐于山西元氏县封龙山下,殚精竭虑地继续研究。李冶平生的心血最后化为《测圆海镜》和《益古演段》这两本珍贵专著,临终前他郑重叮嘱儿子,千万不要把它们烧毁了。李冶的上述两书,成了我国和世界至今保留下来的有关天元术研究的最早、最完整而详细的著作。在书中,他把记多项式的文字省略为一个字,在一次项旁边记个“元”字,或在常数项旁边记个“太”字,使天元术成为简捷的固定形式,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欧洲直到16世纪下半叶才由韦达引入了半符号代数,这比我国的天元术至少晚了300年。

小科学家的事迹材料篇4

翻开语文书,除了看到一篇篇的有趣的课文和一幅幅精彩的图画,我们还能看见藏在语文书里的故事。它们有的藏在成语中,如“立雪求道”、“叶公好龙”的故事;有的藏在课文里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背景故事,发生在《林冲棒打洪教头》前后的故事。而当我学了课文《轮椅上的霍金》之后,我对霍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霍金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他是一个神话,一个当代最杰出的物理学家,一个科学巨匠,一个挑战命运的勇士。

霍金生于1942年1月8日。在他不幸患上卢伽雷氏症后,就永远的被禁锢在了轮椅上。坐在轮椅上的霍金还有一些生活趣事呢。1991年3月,霍金在一次坐轮椅回柏林公寓时,被小汽车撞倒,右臂骨折,头被划破,缝了13针,但48小时后,他又回到办公室投入工作。还有一次,他和友人去乡间别墅,上坡时拐弯过急,轮椅向后倾倒,不料这位物理大师却被地球引力翻倒在灌木丛中。可是他就是面对如此境况,还是露出了他招牌微笑。

虽然身体的残疾日益严重,霍金却力图像普通人一样的生活。完成自己所能做的任何事情。他甚至是活泼好动的一个人,因为在他身体已经完全无法移动的情况下,仍然坚持用唯一可以活动的3根手指驱动着轮椅,在前往办公室的路上“横冲直撞”。在莫斯科的饭店中,他建议大家来跳舞,他自己也在大厅里不停地转动着轮椅,那个身影真是一大奇景。有一次,他查尔斯王子会晤时,旋转着自己的轮椅来炫耀结果轧到了查尔斯王子的脚指头。

正是这位全身只有三根手指能动的,但却依旧是那么活泼好动的科学巨人写的《时间简史》等书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为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意志的坚强几乎能和他的残疾的程度能成为正比。我也要好好向他学习这种精神了。

小科学家的事迹材料篇5

1842年,英国的贝思提出一个设想,即通过电路传送图像、文字等。贝思也做了各种实验,可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他的实验并没有取得成果,他的设想也成了空中楼阁。

此后的40年里,传真通信技术并没有得到什么重大发展。直到1883年,在大学就读的保尔·尼泼科夫受到一种游戏的启发,才在这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尼泼科夫格外喜欢通讯技术。在学好学校课程的前提下,他几乎把所有时间都花在阅读有关的电学知识上。他崇拜莫尔斯、贝尔等发明家。在他看来,电报、电话筒直太神奇了。他想:电报能传送人的意图,电话可传送人的声音,可不可以发明一种传送图像的装置呢?

可如何使有关图像的信号发出去,并在远方留下来呢?尼泼科夫苦苦地思索着。

一天,课余时间,尼泼科夫在教室里尝试设计一种传真装置。忽然,他看见左右邻桌的两位同学正在做一种游戏:他们桌上各放着一张大小相同的纸,纸上画满大小相同的小方格;在尼泼科夫右侧的同学在纸上写了一个字,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告诉对方哪一个小格是黑的,哪一个小格是白的;对方按照右侧同学发出的指令,或用笔将小方格涂黑,或让它空着。这样,待对方同学将全部小方格都按指令处理后,纸上使出现了与右侧同学写的相同的字。

尼泼科夫看着看着,不禁喊道:“真是一个好办法!”

“任何图像都是由许许多多的黑点子组成的。如果把要传送的图像分解成许多细小的点子,借助一定的科学方式把这些点子变成电信号,并传送出来,那么接收的地方只要把电信号再转化为点子,并把点子留在纸上,不就实现了图像的传真了吗?”

尼泼科夫决定实施这一方案。

首先,必须将图像分解成许多的点子。尼泼科夫想起儿时玩耍过的风车。受此启发,他研制出了一个扫描装置:在图像前,紧挨着放置一个可转动的螺旋穿孔圆盘,在圆盘前面安装有一个电灯。这样,当光穿过不断运动的孔时,受图像明暗的影响,光有时候亮,有时候暗。

接着,要把变化的光信号变成变化的电信号。这个“任务”由光电管承担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因为光电管能根据光的亮度产生相应的电流。

发送装置就这样大功告成了。接收装置只要像电报机电码的复原一样,采用与发送相反的方式就行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制作,尼泼科夫做成了圆盘式传输装置。他申请到了专利。

当然,受当时电子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这台圆盘式传输装置的传真效果还不理想,但它为后来的研究者指明了研究方向。

此后,美国的格雷、英国的考珀也在传真装置的研制上取得卓越的成绩。

在汲取许多科学家研制经验的基础上,美国无线电公司于1925年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部实用的传真机。

这部传真机由发送机和接收机组成。发送机上安装有一个滚筒,滚筒的前方有一个强光源的灯,灯的前面有一个透镜。此外,在发送机上还有光电管等电子部件。接收机上也安装着滚筒,以及放大电信号、还原光信号的装置等。使用时,将发送的图像卷在滚筒上,灯发出的光被透镜聚集成一点,照射在图像上。受图像上画面明暗的影响,反射出强弱不同的光。这种光再射到光电管上,形成强弱不同的电流,然后将电流传送出去。接收机收到电信号后,经过放大、还原、记录等处置,就把远方来的“客人”留下来了。

这部传真机已经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了!

后来,随着电子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摄影管、电子束管等先进电器,再后来激光技术也得到应用。这些新电器、新技术在传真机上的应用,使传真机的传送图像清晰度、传真的速度等技术性能日臻完善。

小科学家的事迹材料篇6

1879年,在美国,人们奔走相告,在即将赴北极探险的“佳内特号”考察船上,装有由爱迪生发明的电灯。

在“佳内特号”考察船出发的前夕,许多人涌向码头,踏上船,希望亲眼看看电灯的模样。

“那电灯比油灯、蜡烛亮多了!”

“这艘船装上这么个外形像茄子一样的玩艺儿,像黑夜里有了一轮太阳!”

“这东西真是太神了,不可思议!”

人们七嘴八舌地谈论着自己的观后感。激动、惊喜的心情溢于言表。

虽然在今天看来,这种内部装有炭做成的灯丝的灯泡,只不过比手电筒亮一点,但是,在当时,着着实实让人吃了一惊。

在爱迪生这位伟大的发明家的一生中,发明了许多东西,然而,能够立即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的,却只有电灯。因为电灯的好处是人们看得见、模得着的。它的出现,意味着人们又有了一轮太阳,人们的活动不再受到黑夜的制约了。

早在1821年,英国的科学家戴维和法拉第就发明了一种叫电弧灯的电灯。这种电灯是用炭棒作灯丝。它虽然能发出亮光,但是光线刺眼,耗电量大,寿命也不长,因此很不实用。

“电弧灯不实用,我一定要发明一种灯光柔和的电灯,让千家万户都能用得上。”爱迪生暗暗下决心。

于是,他开始试验作为灯丝的材料:用传统的炭条作灯丝,一通电灯丝就断了。用钉、铬等金属作灯丝,通电后,亮了片刻就被烧断。用白金丝作灯丝,效果也不理想。

就这样,爱迪生以极大的毅力和耐心,试验了1600多种材料。一次次的试验,一次次的失败。很多专家都认为电灯的前途黯淡。英国一些着名专家甚至讥讽爱迪生的研究是“毫无意义的”,是“在做一件蠢事”。一些记者也报道:“爱迪生的理想已成泡影。”

面对失败,面对有些人的冷讥热嘲,爱迪生没有退却。他明白,每一次的失败,意味着又向成功走近了一步。

一次,爱迪生的老朋友麦肯基来看望他。麦肯基看到爱迪生玩命地工作,忧心仲仲地说:

“先生,您可别累坏了身体!”

爱迪生望着麦肯基说话时一晃一晃的长胡须,突然眼睛一亮,说:“胡子,先生,我要用您的胡子。”

麦肯基剪下一堆胡子交给爱迪生。爱迪生满怀信心地挑选了几根粗胡子,进行炭化处理,然后装在灯泡里。可令人遗憾的是,试验结果也不理想。

“那就用我的头发试试看,没准还行。”麦肯基说。

爱迪生深深被老朋友的精神感动,但他明白,头发与胡须性质一样,于是他没有采纳老人的意见。麦肯基小坐了一会儿,就要告辞了。爱迪生起身,难备为这位慈祥的老人送行。他下意识地帮老人拉平身上穿的棉线外套。突然,他又喊道:“棉线,为什么不试试棉呢?”

麦肯基毫不犹豫地解开外套,撕下一片棉线织成的布,递给爱迪生。爱迪生把棉线放在u形密闭坩埚里,再把坩埚放进火炉,用高温处理。棉线经这样炭化处理后,再取出来。爱迪生接着用镊子夹炭化棉线,准备将它装到灯泡内。可由于炭化棉线又细又脆,加上爱迪生过于紧张,拿镊子的手在微微颤抖,因此棉线被夹断了。最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爱迪生才把一根炭化棉线装进了灯泡。

此时,夜幕降临了。爱迪生的助手把灯泡里的空气抽走,小心翼翼地封上口,并将灯泡安在灯座上。一切工作就绪,大家静静地等待着结果。接通电源,灯泡发出金黄色的光辉,把整个实验室照得通亮。爱迪生和他的助手们无比兴奋,他们互相拥抱,互相祝贺。13个月的艰苦奋斗,试用了6000多种材料,试验了7000多次,终于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但这灯泡究竟会亮多久呢?

爱迪生和他的助手聚精会神地注视着灯泡。1小时,2小时,3小时……这盏电灯足足亮了45小时,灯丝才被烧断。这是人类第一盏有实用价值的电灯。这一天——1879年10月21日,后来被人们定为电灯发明日。

“45小时,还是太短了,必须把它的寿命延长到几百小时,甚至几千小时。”爱迪生没有陶醉于成功的喜悦之中,而是给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于是,他又继续做试验。受棉丝试验成功的启发,他又试用了椰子鬃、麻绳等,结果都不尽如人意。

一天,天气闷热,爱迪生满头大汗,浑身都几乎湿透了。他顺手取来桌面上的竹扇,一边扇着,一边考虑着问题。

“也许竹丝炭化后效果更好。”爱迪生简直是见到什么东西都想试一试了。

试验结果表明,用竹丝作灯丝效果很好,灯丝耐用,灯泡可亮1200个小时。

后来,经过进一步试验,爱迪生发现用炭化后的日本竹丝做灯丝效果最好。于是,他开始大批量生产电灯。他把生产的第一批灯泡安装在“佳内特号”考察船上,以便考察人员有更多的工作时间。此后,电灯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

后来,这种用竹丝做灯丝的灯泡人们用了几十年。后来又对它进行了改进,即用钨丝做灯丝,并在灯泡内充入惰性气体氮或氩。这样,灯泡的寿命又延长了许多。我们现在使用的就是这种灯泡。

小科学家的事迹材料篇7

蔡伦在朝里做郎中,官大权大势也大,同僚们都有几分怕他,连皇上娘娘也不敢轻视他。为啥哩?因为他正直、公道,敢于硬碰硬,不怕得罪人。要说对待百姓,他可是一个大好人,从不依官仗势欺侮人,还经常微服私访,救贫济困做善事哩。

那时,纸还没有发明,公文案件都写在竹简上,他每天办公要翻阅几百斤重的竹,简直累得不行。由自己的苦累,他想到了很多人的苦累,由很多人的苦累,他想到了国家的利益,于是,他给自己提出了一项任务,要造出一种轻便、便宜、易于保存的写字材料。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比上天还难哩。根本没影影的事,从哪儿下手呢?他苦思苦想,仍没一点儿思路。有一天,他看见一个老头儿剥桦树皮,里边那一层一层的薄树皮,光滑轻便,拾了几片,反复观看,越看越觉得是写字的好材料。于是他把桦树皮带回家中,研墨提笔,写了几行大字。过了几天,桦树皮干了,表层皱巴巴的,就像七八十岁老人额头上的纹路,有的字也跟着变了形样,他生气地把桦树皮扔到柴堆里去了。

但是,他没有失望,仍在继续寻找写字的材料。他为这事儿到底费了多少心,跑了多少路,谁也弄不清,只有他的好朋友张纸发现了一些异样情况,他的衣带渐渐宽了,他的语言更加少了,他很少谝闲,总是在凝神考虑什么。张纸问他,他笑一笑没说什么。

这一年春天,张纸回家给父亲过七十大寿,蔡伦也去了。张纸家住白水淮沟河,交通不便,山路难行。蔡伦为朋友肝胆相照,不辞劳苦,深受张家父子欢迎。祝寿已毕,蔡伦从下榻处出来,独自一人到村外去游玩,游到一个水池旁边,看见一群小娃从池里掏出稠稠的浆质,摊放在破席片上去晒,晒干了就揭下来玩。他问小娃们玩的是啥东西,说是棉花皮 。这名子真怪,蔡伦听也没听过。于是他从小娃手里要来棉花皮,左看右看,反看正看,看个没完,口里还独自念叨着什么。看了好久,他又向小娃要了几片,这才急匆匆向回走,回到下榻处,急忙研墨润笔,唰唰唰在棉花皮上写起大字,写着写着,他忽然大笑起来:“我找到了?我找到了?”护卫的人吃了一惊,以为蔡大人犯了什么邪症,急忙围过来问长问短,问的结果,才知蔡大人为找到写字的好材料而高兴呢。众位刚放宽心,只见蔡大人向外跑去,到了小娃玩的池子畔,蔡伦稳住脚步,仔细察看了池子里的浆质,看了很久,仍不得要领,他便向村民打问。村民说这池子是一个死水潭,原先是饮牛的池子,后来,有人把弹花后剩下的烂棉花扔进池子,人们嫌脏,不再去饮牛,结果,大家都把烂鞋、臭袜子、绳头、烂皮片往里扔,扔的时间长了,水变成了浆糊状。小孩掏着晒干玩,大人也不知那叫什么。蔡伦听罢,心中暗暗打定注意,他叫护卫把池子里的浆质都弄来,晒成最薄的片片,然后他把这些片片裁成方形,摞成一摞,带回府中去了。

第二天,他奏明皇上,最好的写字材料找到了,并把带回的片片送给皇上试验。皇上试过后,把他夸奖了一番,并鼓励他试制。

他照村民的说法,把棉织物撂进自己挖好的池子,然后用水浸泡。这些棉织物不知咋搞的,好几个月也变不成浆质,他急得用棍子搅,用椽子捣,搅了几个月、捣了几个月,终于使棉织物变成了浆糊状。他像前边那样晾晒,终于又得到好几沓薄棉花皮片子。为了纪念在张纸家乡的这一发现,蔡伦把这些棉花皮片片起名为纸,并把每一片叫做一张。从此,世上才有了纸这一名称。

但是,初次试制出来的纸,粗糙得很,又不十分柔软光滑,这又成了蔡伦心中的疙瘩,于是他向皇上上了表章要求辞职,去专心试验造纸。皇上不准。蔡伦再上表章,陈说自己当官只能利于一代君王臣民,造纸可利百代子孙,坚决请求皇上答应他的请求。皇上舍不得这样忠心耿耿的好官,还是不准。蔡伦又上第三道表章,言说造纸成功后,他还要返回朝廷,继续为君王效命。皇上看蔡伦意志坚决,含泪批准了他的请求。

蔡伦辞职后,即刻来到白水淮沟河,他请了几个帮手,昼夜忙着造纸,造出的纸果然越来越好了。蔡伦名字也越来越响亮了。买纸的人络绎不绝,尽管蔡伦一帮人日夜苦干,也满足不了人们的需要,他看到这种情景,就把帮手打发出来,让各自都去设造纸厂培养学徒,让更多的人掌握这一技术。

后来,皇上要蔡伦回朝复职,蔡伦又上表章推辞。皇上没办法,只好让他常住民间造纸。后来蔡伦享尽了天年,就死在淮沟河里。村人给他举行了十分隆重的葬礼,还给他修了庙宇,立了碑子。这碑子后来不知咋搬到马家寨的大路边,至解放后还在那儿。至今还不知道被谁搬走了。至于他造纸的池子,如今仍在淮沟河。

有人还说,蔡伦是被玉皇大帝召到天宫去了,在天宫里,他开了一个很大的造纸厂,声名大得不得了。玉皇大帝怕他的名声压倒了自己,几百年后,就把他降到西方凡间,让他在那儿去造纸。因此,西方的造纸术比中国晚了几百年。

小科学家的事迹材料篇8

1945 年,苏联军队占领了波罗的海岸边的佩内芒德秘密实验场,掳走德国人制造v-2火箭的全部设施及130多个火箭专家和工种技术人员。这些缴获与俘虏为苏联的卫星上天打下扎实的基础。经过十多年努力,苏联人于1957年10月4日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送入了轨道。苏联卫星上天受到世界的注目,各国人民和科学家纷纷向苏联表示祝贺,但在美国却引起巨大的震动,举国上下震惊,政界更是一片慌乱。在民众的强烈指责声中,美国政府决定马上全力发展空间技术,力争赶上苏联。

在发射了几颗科学探测卫星后,美国人于1960年8月12日发射了第一颗通信卫生“回声-1号”。这是一种非常简单的无源通信卫生。它是一个直径30米的镀铝塑料薄膜气球,可以把地面发射的电波反射回地面,而且没有放大作用和指向作用。这个气球主要用于英美部分地区的反射通信。由于陨石的打击,“回声-1号”运行不久就结束了它的使命。1962年7月10日,美国又发射了具有转换和放大信号功能的民用通信卫星“电星-1号”。这是一颗低轨道运行卫星,绕地球一周得157.8分钟。卫星上有1064个晶体管、1464个二极管,电源来自3600块太阳能电池。这颗卫星可供美、英、法部分地区传送电话通信和电视图像。从此,通信卫星开始取代地面无线电中断站。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爱农村的事迹材料8篇

讲故事的事迹材料8篇

敬业的人事迹材料最新8篇

教师的先进事迹材料推荐8篇

申报优秀的事迹材料8篇

先进教师的事迹材料模板8篇

写警察的事迹材料8篇

省劳模的事迹材料最新8篇

星级文明户的事迹材料8篇

文明的家庭事迹材料8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2288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