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篇巴巴 >对照材料

小科学家的事迹材料推荐6篇

大家在撰写事迹材料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内容具体,大家子写事迹材料时一定要保证数据的真实性,美篇巴巴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小科学家的事迹材料推荐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小科学家的事迹材料推荐6篇

小科学家的事迹材料篇1

车出现不久,有人就想把它开到田里去,为农业服务。可是这种车是铁制的,一开到田里就陷进疏松的土壤里,不能动弹。怎样才能让汽车在田野里行驶呢?这时有人想到,如果将汽车的车轮改成滑雪板一样的东西,汽车不也就可以在田野行驶吗?

1832年,一位英国工种师设计出了一种在田野里使用的车子,车轮的外边套上了一条又扁又宽的履带,履带是用木头和能扭动的橡胶制成的。不过,这台机器没有能开到田里去。但是它的设计构思给许多发明家以极大启示。1881年至 1888年,发明家们经过多次试验,终于造出一种履带式的能在松软的田野上行走自如、牵引力又很大的车子。它还能拖带犁铧等多种农机具在田里耕地、播种。这就是最早的履带拖拉机。

1907年,这种履带式拖拉机才正式投入生产。随着充气轮胎的出现,拖拉机设计得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也开始给拖拉机装上充气轮胎。充气轮胎在松软的土地上行走也并不理想,比铁轮子好不了多少。有一次,装有轮胎的拖拉机在田里泄气了,这时机手发现拖拉机在田里反而走得很轻巧。这是因为泄气的轮胎同土壤接触面大,车迹变浅了。从此,有人有意将拖拉机轮胎中的气减压,后来称这种拖拉机为减压拖拉机。这种拖拉机大约诞生在20世纪30年代。拖拉机的诞生,大大加快了农业机械化的步伐。

小科学家的事迹材料篇2

周光召于1929年5月出生于湖南宁乡。他是我国屈指可数的理论物理学、粒子物理学家。也是世界上非常著名的科学家。

周光召童年时代,由于处在抗日战争的烽火时期,随家人流离颠簸到了重庆。1946年毕业于著名教育家张伯苓先生创办的重庆南开中学。由于他学习成绩优秀,毕业后便进入清华大学先修班,在物理系物理专业学习,他聪慧超群,于1951年毕业后转入北京大学研究生院继续深造,研究生毕业后留校当物理学老师。后来到前苏联任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中级研究员。

1960年回国后潜心从事高能物理、核武器理论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和战略核武器的研究设计中作出了卓越贡献。为中国物理学研究、国防科技和科学事业的发展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其成果斐然,令人赞叹。1958年他在国际上首先提出了粒子的螺旋态振幅,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是世界公认的赝矢量流部分守恒定理的奠基人之一。他参加并领导了爆炸理论、内爆动力学、辐射流体力学、高温高压物理、计算机学和中子物理等领域与核武器有关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多项有用价值的重要成果。

?在高能物理研究方面,他首先推导出赝矢量流部分守恒定理,对弱相互作用理论起了重大推进作用,对其后流代数和涉及π介子的理论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他是首先提出利用丢失能量来寻找新共振粒子的学者之一。他首先建议利用原子核吸收探测弱相互作用中的致磁效应。在凝聚态物理研究方面、在闭路格林函数、量场论的整体拓扑性质等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并将所发展的闭路格林函数方法成功地应用于激光、等离子体、临界力学、随机淬火系统等方面。

他的学术地位得到了国内外的高度赞誉。1964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982年与别人合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87年获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一等奖。后来还被意大利政府授予“意大利共和国爵士勋章”,荣获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中国杰出科学家”奖。从1994年以后还被美国科学院、第三世界科学院、俄罗斯科学院、欧洲科学院、蒙古科学院等11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院聘为外籍院士。1995年1月11日被香港大学授予科学名誉博士学位。1996年3月,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观测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462号小行星、被命名为“周光召星”。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授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他被誉为“两弹一星元勋”。

周光召探索真理、求真务实、埋头苦干的敬业精神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的伟大贡献永远记入人类进步的史册。

小科学家的事迹材料篇3

雷达是一种神奇的电学器具,它由电磁波往返时间,测得阻波物的距离。假如你问雷达是谁发明的?在芬克的雷达机械中说,“雷达的发明,不能专归于某一位科学家,乃是许多无线电学工程师努力研究,加以调准而成。”

在战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由五百位科学家和工程师致力于雷达的研究。希奇得很,在自然界中,你找得到神为某种动物所豫备的雷达。在一九四七年一月号的英国奋勉杂志上,有个科学家发表了一篇很搞笑的文本,给我们解释蝙蝠在黑暗中如何指导自己飞行,不论如何黑暗,如何狭窄的地方,绝不碰壁,这是什么原因?它怎样明白前面有无障碍呢?关于这事有两位美国生物学家格利芬和迦朗包在一九四○年已经证明,蝙蝠能够避免碰撞,是藉一种天然雷达,但是是声波代替电磁波,在原理方面完全相仿。

从蝙蝠口中发出一种频率极高的声波,超过人类听觉范围以外,二位科学家藉着一种特制的电力设备,在蝙蝠飞行时,将它所发的高频率声波记录出来。这种声波碰到墙上,必然折回,它的耳膜就能分辨障碍物的距离远近,而向适宜方向飞去。蝙蝠传输声波也像雷达一样,都是相距极短的时间而且极有规则,并且每只蝙蝠,有其固有的频率,这样蝙蝠可分清自己的声音,不至发生扰乱。因这缘故,蝙蝠飞行之时,常是张口,假如你将它口紧闭,它便失去指挥作用,假如堵上它的耳朵,便要撞到墙上,无法飞行。这个搞笑的实验,道破了它的秘密。

小科学家的事迹材料篇4

牛顿从事科学研究时非常专心,时常忘却生活中的小事。有一次,给牛顿做饭的老太太有事要出去,就把鸡蛋放在桌子上说:“先生!我出去买东西,请您自己煮个鸡蛋吃吧,水已经在烧了!”

正在聚精会神地计算的牛顿,头也不抬地“嗯”了一声。老保姆回来以后问牛顿煮了鸡蛋没有,牛顿头也没抬地说:“煮了!”老太太掀开锅盖一看,惊呆了:锅里居然煮了一块怀表,鸡蛋却还在原地放着。原来牛顿忙于计算,胡乱把怀表扔到了锅里。

牛顿一人在家中的果园中,由于边走路边思考问题,无意间撞到园中的苹果树,这时一个苹果正好砸在牛顿的头上。牛顿突然从问题中醒悟过来,捡起了苹果,这时他又陷入一个问题:为什么苹果会落到地上,而不是飘上天空。最终牛顿提出一个最简单的现象产生的举世定律:万有引力。

富兰克林7岁时,有一次过节,大人们给了他许多钱。富兰克林打算用这笔“巨款”去商店买一些玩具。半路上,他看到一个男孩很神气地吹哨子,他当时完全被这个哨子迷住了,就用自己所有的钱换了那个男孩的哨子。回到家里,富兰克林十分得意地吹着哨子满屋子转,却打扰了全家人。他的家人知道他这笔交易后告诉他,为了这个哨子,他付出了比它原价高4倍的钱,并让他明白,这些多付的钱,是可以买到更多更好的东西的。

波义耳1627年1月25日出生于爱尔兰的一个贵族家庭。父亲是个伯爵,家庭富有。在十四个兄弟中他最小。童年时波义耳并不特别聪明,说话还有点口吃,不大喜欢热闹的游戏,但却十分好学,喜欢静静地读书思考。他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1639至1644年,曾游学欧洲。在这期间,他阅读了许多自然科学书籍,包括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伽利略的名著《关于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这本书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后来的名著《怀疑派化学家》就是模仿这本书写的。

小科学家的事迹材料篇5

在我的印象中,科学天才都是住在象牙塔里,过着优裕的生活,耳畔充盈着来自四面八方的赞歌。在这个暑假里,我读了一本好书《居里夫人》。它彻底改变了我对科学天才的认识:原来天才等于百分之一的天赋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居里夫人出生于波兰华沙,父母都是教师,她是家里五个子女中最小的。由于母亲过早地去世,只有靠父亲一个人十分有限的薪金来养活全家。在这样充满艰辛的环境下,造就了她从小就非常独立和坚强的性格。

居里夫人小的时候天资聪颖,且非常勤奋读书。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她去当家庭教师为自己和姐姐积攒去法国留学的学费。她终于如愿以偿来到了巴黎,在着名的巴黎大学理学院学习。她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把自己关在屋里埋头学习。她的幸福和乐趣,都在拼命学习之中。最终她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被授予了学士学位。后来她和丈夫一起从事科学研究,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发现了镭。她成为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

为了提炼出镭,需要大量的沥青矿渣。由于居里先生身体不好,他们两人做了分工。居里先生继续研究镭的特性,居里夫人则负责从矿渣中提取纯的镭盐,这是一个重体力活儿。瘦弱的居里夫人每次要把20千克沥青矿渣,放进一个大锅里进行提炼。花费了四年多的时间,整天都围着大锅转,闻着沥青有毒的气味,把它们煮沸、倒出、结晶,克服了难以想象的重重困难。看了她的故事后,我感到惭愧万分,我往往知难而退,不敢面对挫折。我时常半途而废,做事有始无终。她顽强的毅力,坚忍不拔的精神令我敬佩。

在丈夫去世之后,她并没有悲伤气馁,而是化悲伤为力量,继续研究镭的应用。因此她又一次获得了诺贝尔奖。她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令我十分感动,鞭策我戒骄戒躁不断前进。

有人反对居里夫人的学说,她并没有去争议,而是自己动手,用事实来证明一切。她还把费尽千辛万苦获得的镭毫无保留地奉献出来。着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赞叹说“在所有世界着名人物中,居里夫人是惟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居里夫人高尚的品格和对科学对人类的无私奉献,非常值得我们后人学习。

今后,我要好好学习,长大后像居里夫人那样,走进科学的殿堂;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和全世界的科技进步而努力奋斗!

小科学家的事迹材料篇6

1964年9月的一天,于敏给正在首都北京的邓稼先打了一个奇怪的电话:"我们几个人打了一次猎,打下了一只松鼠。"

邓稼先听完喜出望外:"你们是不是美美吃了一顿?"

于敏回答:"不,现在还不能把它煮熟,要留下制作标本。但我们有新奇的发现,它身体结构特别,需要做进一步的解剖研究。可是……我们人手不够。"

邓稼先马上答应:"好,我立刻赶到你们那里。"

这段耐人寻味的对话,旁人一定是听得云里雾里。

其实于敏是在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向邓稼先汇报氢弹的秘密研究工作,意思是"氢弹的理论研究有了突破。"

当于敏将整理出来的方案再一次向大家报告之时,所有同事们欢呼雀跃,高喊着:"老于请客。"虽然没有"松鼠肉"吃,但从北京坐飞机匆匆赶来上海的邓稼先和于敏请所有的同志们吃了一顿大螃蟹。

在"两弹一星"的元勋功臣之中,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和邓稼先我们都是非常熟悉的科学家,而于敏的故事却很少有人知道。于敏,曾为新中国的氢弹事业隐姓埋名30年,他是我国的"国产土专家一号",他几乎是从一张白纸开始,在中国遭受重重封锁的情况之下,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

于敏,1926年8月16日出生在天津市宁河县芦台镇。他的父亲是一名普通的小职员,母亲也来自于普通的家庭。少年于敏聪慧而沉稳,他喜欢读中国历史和诗词,崇拜的是诸葛亮的运筹帷幄、鞠躬尽瘁,敬佩的是岳飞的精忠报国、至死不已。这些英雄形象,一直影响着于敏的成长过程。

少年于敏是在抗战和军阀混战的硝烟之中成长起来的,他一直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在这片满目疮痍的土地之上,一定会有诸葛亮、岳飞这样的盖世英雄出现,他们会带领着人民荡寇平虏,重振河山。少年的他不会预料到,半个世纪之后,自己就成了这样的盖世英雄。

1944年,他考进了北大工学院,后转到理学院物理系,师从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张宗燧教授和胡宁教授。两位教授对于敏的评价很高,1951年,两位教授将尚且还在念研究生的于敏介绍给钱三强和彭桓武两位科学家,于敏顺利进入了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之中。

1950年,美朝战争爆发,美国因为手握核武器有恃无恐,甚至以此威胁中国。很多人不知道,在这场战争之中,美军的统帅麦克阿瑟曾经建议用核武器来袭击中国。于敏称美国这种行为是"核讹诈"、"核威慑",这可不是报纸上说着玩儿的。

那时候的于敏还没有想到,他的命运已经因为这场战争而发生了转变。

1961年1月的某一天,北京城刚刚下了一场大雪,正在忙碌的于敏被钱三强叫过去谈话。简单寒暄几句话之后,钱三强开门见山:"我国现在要开始氢弹研究了,希望你来担任科研小组的副组长,今天我就是来询问一下你的意见!"

任务下达,于敏有点意外,甚至还有一点不解。因为当时于敏正在进行原子核基础理论研究的工作,已经有了显著的成绩。

1955年,日本原子核物理和场论方面的代表团访华,后来斩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代表团团长朝永振一郎对于敏的研究成果大为惊叹,回国之后立刻写下文章发表,称于敏是中国"国产土专家一号"。

他在自己的研究领域辛勤耕耘了10年,正处于随时可能取得重要成果的关键时刻,如果这个时候开始氢弹方面的研究,就意味着他必须要放弃手上的阶段性成果,抛弃一片光明的未来,转向氢弹的研究,一切都要重新开始。氢弹的研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任务艰巨,还需要严格的工作,研究者们必须隐姓埋名,多年无法和家属取得联系。即便如此,于敏还是马上表态:"我服从组织的安排。"

在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之间,于敏坚定选择了国家利益。英姿勃发的于敏,就这样挑起大梁,开始锻造"国之重器"。

氢弹所有的研究工作必须从零开始,当时中国不仅仅要面对美国的压制,中苏的关系也已经破裂,如果中国不加紧时间研究出自己的"国之利器",那么美苏霸权主义将永远牵制着中国外交的一举一动,原子弹和氢弹将永远成为悬在头顶上的乌云。

当时我们国家的研究人员们能够查阅到的国外资料是很少的,于敏清楚唯一的办法就是靠自己努力。当时他们只有一台每秒万次的电子管计算机,而这台计算机绝大部分时间是安排给原子弹研制计算的。这台计算机性能非常不稳定,短暂的使用时间,一旦机器出现故障,结果出现问题,就要重新开始计算,唯一节约时间的办法就是每过一段时间保存一次数据,一旦机器出现了跳动,就把保存在计算机磁鼓里的前一条数据拿出来作为初始条件重新计算。

氢弹的研制需要大量复杂的计算,计算机条件有限,于敏只能带着全体成员,一人拿着一把计算尺人工计算。他们废寝忘食地工作,一算就是十几个小时,有的时候大家都下班了,于敏还在忙碌着。

在上海研究的近百个日日夜夜之中,于敏形成了一套基本完整的氢弹理论方案。氢弹的原理一经突破,所有人都欢欣鼓舞,立刻进入了试验准备工作之中。

1966年12月,氢弹原理试验取得圆满成功。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研制成功,美国用时75个月,苏联用时48个月,英国55个月,法国是102个月,而中国只用了32个月,堪称奇迹!全世界都知道,氢弹只有两种构型,t-u构型和"于敏构型",美国、苏联、英国和法国都是用的前者,只有我国用的是"于敏构型"。

彭桓武院士生前曾经回忆,当时于敏研究氢弹只能靠自己,没有老师带他入门,国内当时也没有人熟悉原子核理论,所以于敏的工作是开创性的。

当人们将这份光荣归功于于敏,称于敏为"氢弹之父"时,于敏拒绝了。他认为核武器的研制是大科学系统,需要的是多种学科和多方面的力量齐心合力才能取得成功。于敏幽默地说:"我只是起了一定的作用,氢弹又不能有好几个'父亲'。"而当年曾经和他并肩作战的何祚庥院士则认为,于敏是中国氢弹构造的主要发明者,他曾经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如果说研究氢弹的小组是一支11人的足球队,于敏就是教练和中锋。

于敏完成了历史和时代交给他的使命之后,本来想要回去做基础研究。80年代后,彭桓武、邓稼先等骨干相继离开了九院。于敏知道,他不能走。国家有了核武器,但性能还需要不断提高,曾经带领着同志们攻破难关、从无到有的精英人物一个个离开,总要有一个人承担起开发第二代核武器的重担。

1980年,他被任命为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兼核武器理论研究所所长,全面负责研究工作,在80年代,他带领的研究小组成功研制出了第二代核武器。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优秀少先队进事迹材料推荐6篇

十大学星事迹材料推荐6篇

海归青年事迹材料推荐6篇

石先进事迹材料推荐6篇

部员主要事迹材料推荐6篇

优秀学干部事迹材料推荐6篇

有趣的科学实验作文推荐5篇

6小故事的心得体会推荐8篇

智少年事迹材料推荐8篇

民警事迹材料200推荐5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2286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